網絡文學優質內容產出的管理和引導
以互聯網為媒介的中國網絡文學,既是文學,又是互聯網產品,呈現高速發展不斷升級的特征。持續變化是網絡文學的調性之一,也是網絡文學保持良好生態和發展的標志。在網絡文學為中心的全產業鏈中,網絡文學始終處于產業鏈的上游,即內容的提供方。不管互聯網(媒介)怎樣變動不居,網絡文學行業怎樣調整、變化甚至顛覆,源源不斷地促進優質原創內容的生產,是網絡文學行業的生存根基。要想保持網絡文學行業優質原創內容的不斷產出,必須在快速發展的互聯網行業中摸清網絡文學的生產機制,遵循網絡文學創作規律,推動網絡文學優質內容產出機制的形成。
首先,應加強對網絡文學創作的管理和引導。全國自上而下的作協系統對網絡文學創作起著扶持、引導和管理的作用,這種作用不容小覷。中國作協于2017年成立了網絡文學中心,各省、市級網絡作家協會相繼成立,在團結、扶持、引導網絡作家上發力。其中最有影響力的舉措是評獎,將網絡文學納入到主流文學大獎的評選范圍內,比如第八屆茅盾文學獎首次接納網絡文學作品參評,后設立茅盾文學新人獎·網絡文學新人獎;每年的網絡文學排行榜、各省市網絡文學獎項的設立也影響了網絡文學創作。最明顯的例證是自2017年底中國作協倡導的網絡文學現實主義題材創作,不管是在評獎時向現實主義題材作品的傾斜,還是恰逢影視行業古裝劇寒冬,都促成了網絡文學現實主義題材的繁盛,據《2018年度中國網絡文學發展報告》 , 2018年國內主流平臺上的現實題材作品已超過6成。
在凈化網絡環境方面,持續多年的“劍網”專項行動打擊侵權盜版行為,效果明顯。網絡文學盜版侵權現象時有發生,且侵權盜版現象日益猖獗。盜版網站幾乎能同步更新,分走了正版網站的流量和訂閱;在2012年“IP熱”興起后,網絡文學版權運營進入全產業鏈并成為其中的重要一環。但網改劇(電影)每每有侵權風波, 《少年的你》深陷“融梗爭議” 、匪我思存怒斥《如懿傳》侵權, 《錦繡未央》 《花千骨》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熱播劇播出時就深陷侵權風波。2005年至2020年,國家版權局聯合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部門持續開展“劍網”專項行動,持續時間長,針對網絡侵權盜版現象進行專項整治,僅就網絡文學領域而言,盜版侵權規模逐年下降,效果明顯。
2020年國家新聞出版署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網絡文學出版管理的通知》 ,進一步要求網絡文學出版單位對網絡文學內容把關,規范網絡文學創作者發布作品行為,提升網絡文學的社會效益。不同于2015年《關于加強網絡文學作品版權管理的通知》將侵權盜版、凈化網絡環境、明確和維護網絡文學作品版權作為工作重點, 《關于進一步加強網絡文學出版管理的通知》直接將監管提升到網絡文學內容層面,明文強調網絡文學的社會效益。國家新聞出版署根據網絡文學發展階段和特點,對網絡文學縱深發展在優質內容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認為,建立網絡文學優質內容監管和引導機制,要從三個方面著手:
一是把握網絡文學創作機制和創作規律,充分認識網絡類型小說和套路敘事的創新性和獨特性,匡正“同質化”的同時,促進網絡文學良性發展。現在網絡文學商業機制收費閱讀和免費閱讀并舉,形成了超長篇類型小說主流形態,以及龐大的網絡文學產業規模。一直以來,商業性在網絡文學形態面貌、網絡作家寫作狀態和網絡文學產業等方面有著重大影響,為網絡作家帶來了安身立命的資本,為網絡文學行業帶來了繁榮發展,進而形成了網絡文學產業生態。另一方面,商業性也逐步消解了網絡文學在誕生初期的實驗探索和先鋒氣質,商業化創作將網絡小說、詩歌、散文等多種文學體裁統一在網絡小說這一種主流體裁中,形成了網絡文學類型化和同質化現象。同時,我們必須辯證地認識網絡類型小說和套路敘事,不能以抵制同質化為由抹煞類型和套路敘事的創新性。類型和套路敘事是一種集群智慧的文學發明,年輕人之所以選擇套路敘事,是因為套路敘事契合了他們的生活狀況、思想狀態和文化選擇。然而區別于傳統文學的網絡文學評價體系一直未能建立健全,評論界往往用一套評價機制、審美標準來評價網絡文學。如果不能辯證地看待網絡文學的媒介特殊性和創作規律,很可能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死結。
二是建立網絡文學出版單位內容審核機制,培養網絡文學內容編輯,加強審核、編輯程序的規范管理。匡正網絡文學過度商業化,要求網絡文學出版單位加強審核、編輯等程序規范化,提升網絡文學的社會效益,這是在持續打擊侵權盜版、凈化網絡環境的基礎上,在網絡文學產業蔚為大觀之后,對網絡文學精品內容的呼喚。和傳統文學相比,網絡文學的出版方式少了出版商的參與,形成了以收費閱讀為中心的自出版模式。這種模式大大降低了出版所需時間,也降低了出版過程中對內容編校的作用,尤其突出的是,網絡文學文本出現大量的文字、標點、用詞不當等錯誤。不管采用哪種出版方式,基本的編校都不應該缺位。而網絡文學網站編輯在實際工作內容中,對熱門題材和作者的推薦、對網站優勢和福利的宣傳占據了大頭,而具體的文字編校工作則很大程度上被忽視了。網絡文學行業發展20余年來,逐漸摸索出了一套適應互聯網的算法和技術編輯的方法,但是編輯的價值一直未能充分發掘和發揮。編輯在思想導向、潮流引領、精品引導、內容監管等方面理應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三是加強版權保護的技術創新,以新技術應對版權保護和內容審核的新挑戰。侵權盜版一直是網絡文學產業發展中的最大頑疾。在“劍網”專項行動的震懾下,“洗稿”“融梗”等抄襲手段仍然不斷翻新,中小盜版網站屢禁不止,給版權保護和網絡文學內容優質化帶來了更大挑戰。盜版網站尚未根治,盜版者利用論壇、網盤、應用商店、貼吧、微信、微博等傳播平臺采用聚合轉碼等方式開啟侵權,而自媒體賬號、 H 5小程序則成為盜版新的集散地。在網絡文學版權保護和內容編校方面,新技術應當發揮更大作用。其一,鼓勵網絡文學經營單位加大網站技術投入,探索防止盜版抓取的特殊算法,提高技術門檻;其二,網絡文學以海量文本著稱,僅靠人工的力量編校,實非易事。應鼓勵網絡文學經營單位加大編校人工智能的研發和應用,采用“人工+人工智能”的方式,提升編校效率和質量。以互聯網為傳播載體的網絡文學,本身就處在技術發展的漩渦中,唯有不斷創新,在享受技術紅利的同時促進技術的發展,才能處于不敗之地,在不斷調整和變革中建立良好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