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童心”系列:把戰爭故事講給孩子聽
在中外文學史上,戰爭題材的小說占有重要的地位,對不同時期的世界文學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中國的戰爭題材小說作品眾多,不乏佳作,影響巨大,鑄就了一個民族蕩氣回腸的英雄譜系。戰爭是一代又一代作家著力關注并傾力書寫的主題,而從孩子的視角去描寫戰爭、詮釋戰爭,從某種程度上講,不僅是藝術范疇的探究,也是作家的責任擔當。
新蕾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浴火童心”叢書,是曾有情、張子影這對夫妻作家聯袂創作的長篇系列兒童戰爭小說,分為曾有情創作的《乞丐英雄》《少爺從軍》和張子影創作的《烽火狼娃》《我的兄弟我的馬》。兩位作家中一個曾為軍人,一個仍為軍人,長期從事戰爭歷史的研究和軍事文學的寫作。出于職業的感悟和作家的敏銳,他們對戰爭有獨到而深刻的理解,對以少年為書寫對象的戰爭呈現,在殘酷性與溫和度的把握上拿捏準確,在史實性與文學性的結合上深入淺出,既適合兒童特點,又突出戰爭特性,可謂相得益彰、精彩紛呈。
在許多人的眼里,和平日久,戰爭已經遠去,槍林彈雨中的沖殺與戰火硝煙里的吶喊,不過是一段段消逝的往事,如黑白的底片,雖有顯影,卻在時間的塵封中慢慢褪色。作家的使命就是通過文字藝術地呈現遠離我們的戰爭,讓讀者尤其是在成長中的青少年永遠不要忘記那些鐵血忠誠與無私奉獻的英雄們,永遠懷念那些為理想而奮斗、為信念而犧牲的先烈們。把少年兒童作為戰爭背景下的書寫對象,幫助孩子們認知殘酷的戰爭造就了無數的英雄,無數的英雄創造了今天的美好,構建孩子們堅定理想、不忘初心的精神坐標。
孩子與戰爭本身是一個殘酷的命題,但兒童戰爭小說又必須直面和解讀這個命題。除了給孩子們展示真實層面的戰爭狀態之外,更重要的是藝術層面的思想功能。對一個民族來講,戰爭的創傷已經愈合,但傷疤仍在。盡管肉體的疼痛已經消失,但要讓孩子們去領悟那種來自心靈的疼痛,去感受那種戰火雖已熄滅卻熱度依然強烈的灼烤,從而更加真切地認識到今天的和平多么來之不易。
愛好和平就不能忘記戰爭,熱愛今天的幸福生活就不能忘記昨天的流血犧牲,這就是把戰爭故事講給孩子聽的價值所在,也是作家的使命所在。
回顧人類歷史的發展,每當重大災難發生之時,人們總在呼喚英雄逆流而上,盼望英雄挺身而出,救人于危難,救民于水火。英雄是什么?英雄是那些黑暗中引領我們走向光明的人,是在寒冷中給予我們溫暖的人,是在絕望中給我們帶來希望的人。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是時代的中流砥柱。戰爭產生英雄,但英雄并不只是來自戰場。中華民族歷來英雄輩出,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在任何時期、任何地方都需要勇于犧牲、樂于奉獻的英雄,都需要具有擔當精神和使命意識的英雄。作家書寫戰爭、給孩子們講述戰爭,就是通過文學功能把他們帶入昨天的戰場,進行一次模擬的戰火洗禮,進行一次頑強的童心淬火,但最終目的不僅僅是讓他們了解戰爭的傷痛,也不僅僅是為了啟迪未來的軍事家,而是要從小在孩子的心里播種下崇尚英雄、敬仰英雄、爭當英雄的精神種子,從小培養孩子們的英雄主義情懷。我們期待今天讀過戰爭與英雄故事的孩子,明天會成為各行各業的英雄。
“浴火童心”系列長篇小說,以我黨我軍革命征程中戰爭歷史為縱軸,每一部書選取一次重大的革命戰爭背景為橫截面,以真正的“小”人物,書寫烽火連天的大時代,塑造了幾位典型的少年英雄在黨的旗幟下、在革命隊伍的熔爐里、在炮火的洗禮中浴火成長,逐步成為堅定的革命者和勇敢頑強的鋼鐵戰士。在時逢建黨百年的輝煌時刻,這套系列長篇小說的面世,更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作品飽含深情地傳遞給小讀者愛國主義、英雄主義和革命的浪漫主義情懷,為追溯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筑牢紅色根基傾情奉獻了一份可貴的精神食糧。
曾有情、張子影兩位作家在講述故事和塑造人物方面功力深厚。兒童文學不能因為讀者是兒童而降低文學性,削弱藝術含量。文學價值始終是文學作品的重要體現和作家的不懈追求。“浴火童心”系列小說,藝術水準相對整齊,敘事節奏明快,人物形象飽滿,情節生動感人,故事引人入勝,更能激發小讀者的閱讀興趣。
培根曾說過:“讀史使人明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用小說還原歷史,用文字找回記憶。把戰爭故事講給孩子們聽,不是刻意去揭歷史血淋淋的疤痕,更不是在孩子的心里種下永遠的仇恨,而是引領孩子們真正理解失去、感受殘酷、懂得犧牲、珍惜現在、面向未來,給孩子們傳遞光明與美好,營造幸福與歡樂。
講述昨天的浴火童心,是為了雕琢今天的童心晶瑩。
(作者:徐貴祥,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協軍事文學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