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地下學校》:一筆點亮星辰
一段心酸的國難史,一部血淚寫就的英雄譜,一個漸漸遠去的時代如何在物質與精神雙重豐盈的當下被重新講述?《我的地下學校》(少年兒童出版社)以抗日戰爭時期河北地區的地道戰為大背景,著重書寫一眾歷史單元中微小且極易被忽略的群體——少年兒童,他們于炮火中在校長的帶領下建立起一座“地下學校”,在苦難與艱辛中完成現實與精神上的雙重成長。
《我的地下學校》描寫了一群可愛的孩子,調皮又義氣的槐角,“老學究”般的修文,質樸厚道的寶年,惹人無限憐惜的馬駒……他們各具性格,天真爛漫。在作者筆下,他們并沒有因戰爭和苦難而失去兒童性,反而從始至終葆有童真與靈性,這樣的書寫來自深入的體察,賦予文章可貴的真實,這種真實是保證革命歷史題材小說魅力的根本所在。
也恰恰是這群孩子,以他們的童眸揭開那些細密的“歷史的真實”。兒童視角的取景,使小說以一種與眾不同的角度切入那段蕩氣回腸的抗日史,深入人物內心,于細微處表意,由此生發更具穿透力的情感意蘊與精神指向。
主人公槐角是故事的線索人物。他的觀察、感受、思考貫穿文章始終。作為孩子王的他,在周校長的引領下由一個田間嬉戲的稚子成長為堅強的小戰士,在國難中由懵懂的兒童蛻變為明大義的少年。在他的帶動下,同學們在地下學校執著地完成學業,并漸漸將家國大義凝成精神的底色。
不但如此,槐角不斷從周校長、修文爸爸處發現那些對于他來說尚且遙遠的秘密。抗日的情況、現實的處境、對未來的擔憂,這些深邃的話題以一種漸進的形式被槐角“發掘”,進而拼接成小說的背景。而以周校長為代表的地下黨所經歷的無比艱難的斗爭也這樣一點點浮出水面,讓讀者感受到那些更為深廣和偉岸的內容。這樣的隱寫與側寫,如景深般把人物處境與內心世界躍然呈現在紙上,從而在簡處寓繁,洞開讀者想象的空間,那個看似遙遠的年代就這樣一點點借助故事的舟楫展現于讀者面前。
《我的地下學校》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特點,作者一方面直書苦痛,一方面又捕捉到了一種寶貴的溫情。無間的友誼,跨越血緣的親情,對家鄉、祖國的赤子情懷,時時流淌在字里行間。
作者王倩對孩子有著一份天然的理解,她的文字貼著孩子的心進行講述與傳達;同時她又是一位有抱負的思考者,她渴望以文字傳遞的不單是文學的況味,更多的是一份對歷史、對精神源頭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