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櫻:科學童話,讓孩子愛上閱讀
本文為楊紅櫻在“科學童話創作研討會沙龍”的發言
感謝在座的各位專家、學者,抽出時間認真閱讀《楊紅櫻科學童話·我們的地球系列》這樣一套寫給兒童的童話書,并提出了很多深刻的見解。感謝科學普及出版社的各位編輯老師們,加工和出版這套科學童話,讓一個大家熟悉的楊紅櫻變得陌生起來。大家熟悉的楊紅櫻是《淘氣包馬小跳》的作者,是《笑貓日記》的作者,卻不是一個科學童話的作者。
大家會驚訝地問:“楊紅櫻也會寫科學童話?”其實我最早就是從寫科學童話開始的,那時候我才19歲。《科幻世界》雜志的主編楊瀟老師發現我很會編故事,鼓勵我寫作。我寫過上百篇科學童話的短篇,最早的一篇是《穿救生衣的種子》。這些短篇故事錘煉了我的語言能力和構建故事的能力。如果沒有前面這樣一個漫長的創作和積淀的過程,就不會有今天的楊紅櫻。所以我一直覺得我創作科學童話的歷程,是個非常光榮的歷程。但是這段歷程一直以來被有意無意地忽視了,我被塑造成了“一匹橫空出世的黑馬”,好像是營銷出來的,是“打造”出來的。其實,一個好的作家幾乎都有一個很長的默默無聞的過程,這段過程不應該被抹掉。
科學童話不同于一般的童話,科學性是要把握的。我在創作《楊紅櫻科學童話·我們的地球系列》的時候,查閱了非常多的資料,以確保它的科學性。這次出版,科普出版社的編輯老師們非常認真、嚴謹,把所有內容都進行了反復校對和查證,任何細微的地方都不放過,這一點兒讓我很感動。
我早期創作科學童話,后來傾向于人格教養。但不管是科學童話,還是人格教養,前提都是故事要寫得好,這樣才能把小孩子吸引住。而要達到這個效果,就必須要深入淺出,不能有一句說教,不然小孩子就會煩。這是讀者對象的特點決定的。
對于我自己來說,我始終認為,一個作家要靠自己的作品說話,所以我一直堅持自己的創作思想,保持兒童本真的心態,寫出讓孩子感興趣的作品,讓他們捧起書來,發自內心地想要從頭讀到尾。所以,我這么多年來就做了一件事:讓小孩子愛上讀書。成都舉辦的一個閱讀獎項,要頒給我一個特殊貢獻獎,頒獎詞上說“楊紅櫻改變了中國兒童的閱讀生態,對兒童的自主閱讀做出了卓越貢獻”,這說出了我的初心。自主閱讀,就是孩子發自內心地想要去讀書,是“我要讀”,而不是外部的力量“要你讀”。這是很關鍵的、很必要的,但是并不容易做到。
我的一些小讀者給我寫信說,他們躲在衛生間里偷偷看我的書,有時候還會哭。家長以為他們在看“閑書”,那種看完哈哈笑的閑書,其實在家長看不見的地方,孩子們在哭著讀,他在感動,在成長,這是他們的童年。以前有機構曾經辦過兩個征文,一個是“小時候我們一起讀過的《馬小跳》”,一個是“小時候我們一起讀過的《笑貓日記》”,非常成功,全國范圍的讀者都參加了,很多讀者說,他們正能量的三觀是從馬小跳身上獲取的。這些當年的小讀者已經長大了,我覺得特別欣慰。我最近經常走進大學,大學生已經不讀我的書了,但是他們見到我,都哭了。他們來自五湖四海,但是愛上的第一本書是同一個人寫的,當這個人來到他們面前,他們覺得童年真的過去了,他們長大了。
現在,科學文藝的春天真的到來了,而且我覺得,是建國以來最好的局面。在這樣一個好的契機,科普出版社讓我的科學童話重現光彩,各位專家和學者也針對我的科學童話做出了這么多有價值的研究,把一個陌生的、不一樣的楊紅櫻呈現在大眾面前,我非常感激,感恩。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