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飛的童年 ——讀安若水《煤城里奔跑的童年》有感
庚子新春,好友安若水寄來新作《煤城里奔跑的童年》(以下簡稱《奔跑》),這是一本近期在北京暢銷的優秀兒童文學讀物。雖說近年來看了不少書,但能坐下來完整地讀一本兒童文學書,對筆者而言,實屬少見。
若水以她兒童文學作家的視角、女性特有的魅力和筆觸,生動地講述了上世紀70年代煤城礦工子弟成長的故事。掩卷沉思,筆者腦海里清晰地浮現出三條線:第一條是彩線,作者以兒童文學作家特有的魔力,讓讀者在輕松愉悅的閱讀中得到美的享受;第二條是紅線,全書以追逐夢想為主線,體現了主人公和小伙伴們快樂健康、積極向上的精神;第三條是隱線,弦外之音留給人們對當下兒童教育深沉的思考和啟示。
“故鄉的往事像是一縷炊煙在天空中飄散,故鄉有我們奔跑的小街小巷,故鄉是我們孩童幸福的樂園。”作者在后記中這樣寫道。所謂讀書明理,鑒往知今。一群煤城里奔跑的童年,在當時教育基礎比較薄弱的情況下,經過努力,都有了好的發展,后來都成為行業的精英,事業有成。這讓我們看到了童年的基礎,童年的力量。回味《奔跑》,反觀今天,不禁引發筆者對家庭、學校、社會關于兒童教育的思考。
正確處理“開放的大環境和封閉的小家庭”的關系,優化兒童家庭教育。今天的家庭教育與《奔跑》時代的家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首先多是兩家人、兩代人帶孩子,并且多為“知性”家庭。這對兒童教育來說是優勢。但不少家庭滋生了過分溺愛、嬌生慣養的通病,尤其是開放的信息環境,兒童們無節制的玩手機、看電視、擺弄電腦,影響了孩子的身心發育。其次是封閉和開放、“圈養”和“放養”的不同。過去,孩子們放學后,基本進入開放的小社會,無論是礦區、農村,或是城市的大雜院、筒子樓,放學后都是兒童扎堆活動的天地,這便有了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一系列“兒童故事”,對鍛煉他們獨立思考、開發智力、放松身心大有裨益。為此建議,一方面在家庭教育上要揚長避短,把握好嚴管真愛的“度”;另一方面,家庭、學校和社區聯系起來,積極為孩子們創造業余集體活動的條件。
正確處理課堂教育與外教家教的關系,讓“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美名得以弘揚。教師,意即教化學生,凈化心靈。《奔跑》中用了不小的篇幅講述了老師對學生真管真教、真愛真幫的故事,教師成為學生心中的偶像。然而今天,一些地方在教育上沾染了“銅臭”味,在“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誘導下,向學生兜售無關緊要的課外圖書、加重作業,過分依賴課外教學,給學生增加了無形的負擔,也剝奪了孩子應有的快樂空間。建議讓教育回歸本源,強化人民教師為人民的思想,重視和專注課堂教育;同時,恢復正常的課外活動,開發智力,活躍身心,促進兒童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正確處理片面“追星”與學習“先進”的關系,在全社會弘揚學科學、學技術、學先進的育兒導向和良好風氣。《奔跑》用了一個章節寫“學習雷鋒好榜樣”,反映那個時代學習雷鋒、公而忘私、崇尚英雄的良好風氣。孩子們立志“為了中華崛起而讀書”,長大了要當科學家、工程師、教師、醫生、軍人等。這些為他們后來成為社會有用人才奠定了基礎。
反觀前些年,片面“追星”成為一種思潮,給兒童心理造成很大壓力和創傷,甚至鬧出不少悲劇。黨的十八大以來,這種現象得到扭轉。“為民族謀福興,為人民謀幸福”不僅成為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也在逐步成為全社會的共同心聲。尤其是這次新冠疫情防控,對兒童、對全社會都上了一次鮮活的教育課。
兒童文學是快樂學,孩子們看了大有裨益;帶孩子的長者閱讀更是一舉多得,找尋回味純真的歲月,科學帶好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