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書評》好書周榜(2019第26期)
特別推薦
《告別的儀式》
(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著
孫凱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9年9月
本書是法國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瓦記錄下的讓-保羅·薩特生命中的最后十年,以白描的手法近距離刻畫了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薩特晚年的日常生活,他為之奮斗到最后一刻的事業,以及他面對疾病和死亡的態度。
1970年,薩特65歲。兩年前的“五月風暴”雖然已經結束,但余波未平,深受該事件影響的薩特重新思考知識分子的角色,提出了“新知識分子”的概念。同時,他擔任著數份報紙的編輯工作、參加集會、召開記者招待會支持受迫害人士、籌備電視紀錄片,在樂此不疲地參加各種活動的同時,堅持從事文學創作。
但無法忽視的是不斷折磨他的各種病癥:高血壓、視力下降幾、腦損傷、尿毒癥……
日益熾長的焦慮情緒折磨著薩特。他想到了他的身體、他的年齡,想到了死。一個哲學家如何面對自己的痛苦、疾病和死亡?一個終身踐行存在主義的思想先驅如何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
作為最接近薩特,也是對他最重要的女性,波伏瓦依據自己一直以來堅持寫的日記,以及從朋友的筆錄和口述中收集的各種材料,詳細記錄了薩特最后十年的生活,無數巨細靡遺的細節和如同親臨現場的對話,罕見地展現了一個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薩特。
在波伏瓦的記錄后還附有她與薩特的長篇對談,薩特借此機會回顧了自己的家庭、童年和求學經歷,并且梳理了對文學、哲學、閱讀、寫作、音樂、繪畫、平等、金錢、時間、自由、生命等諸多主題的思考。
(排名不分先后)
虛構
1
《在平原》
王蘇辛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99讀書人
2019年9月
這是一部中短篇小說集,包括《喀爾敦大道》《所有動畫片的結局》《在平原》等六個中短篇小說。主要呈現一批精神上早熟,也對世界有一定敏感知覺的當代青年們的精神流變史。他們的精神記憶始于上世紀末,是在信息時代,在改變中的世界格局和城市化浪潮中成長起來的一代,渴望開辟出屬于自己的精神領地。但二十五歲之后,他們紛紛意識到自己成長和人生的各種問題,以及貫穿其中難以回避的情感陰影。同時,他們意識到自己正在觸及一些不同于以往的精神經驗,必須對此做出反饋。為此,他們決定展開一場清算與自我教育,并用理解自己的方式,試圖理解其他人以及整個時代。本書敘述沉靜、清醒,人物具代表性,警句頻出。對創作者、過著各自精神生活的人,有一定借鑒意義。是一部沉浸式作品。
2
《女俘愛瑪》
(阿根廷)薩塞爾?艾拉 著
趙德明 譯
世紀文景x楚塵文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年9月
僅僅因為出生在那個年月,她這輩子命中注定就得不斷遭遇到怪事。
懷抱嬰兒的愛瑪被押往阿根廷蠻荒的邊陲,浮萍一般輾轉于一個又一個士兵和印第安人之間。途中她見到了各色荒誕而有趣的人物:一個想要自己印刷紙幣建立貨幣王國的軍官,一個沉迷于享樂的印第安王子,一位神秘的卡特里爾王妃……
一年又一年,愛瑪帶著孩子在陌生的土地上游走,最終又將如何找回生活的希望。
3
《笨故事集》
周云蓬 著
磨鐵·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9年10月
周云蓬首部小說集,收入《敬亭山》《高漸離》《南寺》等18篇小說。
周云蓬寫小說并不令人意外,因為他擁有過人的現實感、觀察力和想象力,更不用說他的生活閱歷和音樂創作對敘事能力的加持。在這些故事中,他展現了詩人對語言、音樂人對結構和節奏的把控能力。《少年心事》紀實感強烈,宛如一篇青春期日記;《敬亭山》兼具古典詩意與志怪氛圍,結構卻相當現代;《高漸離》直接復述《史記》相關記載,卻在最后時刻以虛構“反殺”史實;《無人》《養老院》情節截然不同,卻都透過科幻感指向終極……這一切又統一在文字的樸實、輕快和自由之中。
非虛構
4
《國家根本與皇帝世仆:
清代旗人的法律地位》
鹿智鈞 著
東方出版中心
2019年8月
所謂“旗人”,廣義來說,即八旗組織的各種成員。清朝皇帝為求鞏固政權,相當仰賴旗人的力量,但在維護旗人特殊性的同時,亦需留意帝國內部多元族群、文化的兼容并蓄。本書具體呈現了清朝入關后的法制變遷,以及旗人在清律中的特殊地位,并且或許還能對滿洲政權何以長期統治中國,提供一些思考方向。
5
《我和于是之這一生》
李曼宜 著
作家出版社
2019年10月
于是之憑借表演天賦和超出常人的努力,從社會底層中奮斗出來,并保持了終生的學習和謙遜。他一生視表演藝術為生命,創造了多個經典的藝術形象,受到了觀眾的喜愛。
94歲的夫人李曼宜記錄下了風波迭起、世事滄桑中的相依相傍。本書起筆自1949年的相識相知相愛,有愛情和家庭生活的甜蜜憂傷,更有于是之此后60余年里在話劇表演事業和個人命運上的艱難跋涉,道出了風光無限的演員生活背后那不為人知的酸甜苦辣。
這本回憶錄質樸平實,細膩動人,從中可看到這對伉儷貫穿一生的深愛和信任。不論是研究于是之本人,還是中國當代話劇,這本書都有著重要參考價值。
6
《瓦檐下的舊器物》
黃孝紀 著
廣西人民出版社
2019年10月
本書是廣西人民出版社重點打造的“中國鄉存叢書”的開篇之作。書中,作者對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中國南方鄉村的日常舊器物,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細膩而深情的描述,并配以具有藝術價值的彩色插圖和極美的版式設計,立體化展示了幾代人歷經的南方農耕歲月,是一部別樣的南方農村生活史、中國鄉村文化傳。不同于其他作家以“體驗生活”的方式來寫鄉村,本書是作者寫他自己生于斯長于斯的這一方土地,文風質樸卻于平淡間感人于無形。全書牛皮紙印刷,從封面到版式的設計都與文字內容緊密貼合、相輔相成。
綜合榜
7
《成長初始革命年》
王安憶 著
譯林出版社
2019月7月
小說的材質厚重,較之詩歌、戲劇,它對細節的拿捏總是足斤足兩。詩人與戲劇家所思的,是將時代濃縮,是千鈞一發的那個千鈞。但小說家呢,卻要把生活打散,使它漫漶開來,飄忽上去。
本書就是這樣的一本關于小說家的思想漫游之書。它從作者的身世談起,一路穿過紹興、徐州、上海,走進新世紀,飛躍維也納、巴黎與美國西部,以不同時空的表達,呈現思想的材質,它不厚重,甚至有些散亂,但它足夠輕,讓你可以離開地面,回望時代。
8
《海神的肖像:漁民畫考察手記》
盛文強 著
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9年9月
本書是考察手記、風俗記、圖像志、民間故事、文學想象和歷史碎片的綜合體。東海島嶼的漁民畫,可以上溯到明清時期的船繪,乃至神像、旗幟、服飾紋樣,古越人的精神圖騰在民間秘密傳遞。中國古代的海神,也在這里一一登場。海神恪盡職守,維護著海島的日常運轉,負責保駕護航,療治疫病,抵擋海盜,平息災害,統領著海水、島嶼、天空和火焰,一切井然有序。海島成為舊夢新想交織之地,其日常即是傳奇。
9
《捍衛想象》
(英)海倫·加德納 著
李小均 譯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上海貝貝特
2019年9月
圈中一些最能干的人和今日批評和教學中主潮削弱。在本書中,她討論了那些新的批評學派,它們使用讀者的權威取代了作者的權威,否定文本有任何固定意義,認為文本是無窮的意義游戲,其意義有待個體讀者發現。她遺憾地指出,今日文學教師往往看重現代文學,卻忽略了過去時代的偉大作品;他們教授過去的文學,前提是要與現代產生某種“關聯性”。在戲劇領域,尤其是莎劇領域,她審視了導演的主導地位;文本和演員的表演藝術服從于導演的總體主題觀念和各種景觀,結果是事件取代了戲劇。在文學傳記領域,她發現一些現代傳記作家,為了呈現傳主的內心生活,忽略甚至扭曲作家的作品,或將之作為心理檔案,而非想象性的產物。最后一章部分內容具有自傳色彩,驗證了她在獻給文學研究的一生中找到的那些價值觀念。
10
《己亥》
余世存 著
初岸·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年9月
1839年(農歷己亥年),龔自珍辭去公職,離開北京,南下返鄉,后又北上,接家眷一起回鄉,其間他行走九千里路,談了兩場戀愛,攢起無數飯局,寫成315首詩,這就是中國文學史上罕見的大型組詩《己亥雜詩》。
2019年(農歷己亥年),當代學者余世存用典雅別致的現代漢語,化身龔自珍作抒情性獨白,通過對《己亥雜詩》的詩化演繹,拼接、復刻出龔自珍在己亥年間的心靈地圖,其中既有余世存對龔自珍的全面研究和深刻理解,也有余世存本人面對世道人心的感悟與激情。
龔自珍的古典詩歌與余世存的白話演繹,被別具匠心地設計為在同一個頁面中交匯,仿佛兩顆心靈穿越一百八十年時空的促膝交談。從這部超時空的心靈傳記中,有心的讀者得以明見,集傳統文化之大成的龔自珍,是如何在最困頓的狀態之下與世界和解,與自己和解;當代學者余世存又是怎樣通過龔自珍及其所代表的傳統文化精神,明心見性,走出油膩中年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