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創作網絡文學概貌
上個世紀80年代始,就有不少個人和研究機構陸續開展了漢語詩歌的自動創作研究。到網絡完全貫穿生活的當下,已經誕生了大批寫詩軟件。稻香老農作詩機、獵戶星免費詩歌自動制作機、計算機詩人、古典詩詞撰寫器、詩歌生成器、詩詞快車、WAP asp自動寫詩 PC版、韻腳大全、在線藏頭詩在線生成器等各式版本的“寫詩軟件”。
在1984年我國首屆青少年計算機程序設計競賽中,上海育才中學14歲的學生梁建章就成功編制了“計算機詩詞創作”程序。該程序共收入500多個詞匯。2006年出現的“獵戶星免費詩歌自動制作機”更是在國內的網絡和詩壇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它的出現帶著“胡亂搭配是現代詩的法寶”理念,對于傳統詩歌的不屑與渴望突破的技術力量,呼吁大眾大沒有大師的時代自主寫詩。另外,自上世紀90年代至今,廈門的林鴻程先生獨立開發的“稻香老農作詩機”一直在不斷的升級和完善中。稻香居電腦作詩機為稻香老農2001年首創,至2018年,已被網友使用超過1億次。稻香居詩詞專用編輯器是一種輔助創作工具,30次試用版,2014年3月發布,用戶可在稻香居淘寶官網激活。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鋒在2013年于微博上強烈推薦了科幻作家劉慈欣設計的一款“寫詩軟件”,因軟件發明者的公眾身份以及寫詩軟件本身帶有的爭議性,使得這一話題在網絡上掀起熱潮。2017年初,采用第二代算法的作詩機發布在公眾號“作詩機”上。公眾號“作詩機”有兩個功能板塊:一為超級詞匯:提供字、詞匯的各種屬性、關聯查詢;二為智能創作:自動作詩,填詞。[2]
機器詩歌優劣的評價是基于所創作的大量詩歌的平均水平。機器創作詩歌發展到現在的最大困難還是詩詞的語義問題,以及如何自動評判機器所作詩歌的優劣程度。因此,如果能夠建立語詞之間的語義搭配一致性,再加上設計一個好的詩歌優劣評判函數,可以發現詩詞句子的創作過程本質上就是一個不斷優化解的過程,而這正是遺傳算法的計算原理。因此,目前國內外大多數比較成功的機器詩歌系統,往往都是采用遺傳算法作為基本策略的。機器的“創造力”在于人,我們之所以被機器的“好詩”所傾倒,并不是機器具有如何高明的創作能力,而是我們人類賦予了機器詩歌的魅力。因為詩歌在于解讀,所謂“三分詩七分讀的含義”說的正是解讀者的參與才賦予了被解讀詩歌的意義。一首詩歌的字符串本沒有所謂的意義,是人們用心去解讀才賦予了詩歌的意義,這正是闡釋美學與接受美學的觀點。用軟件作詩,展現科技與文學的融合,是網絡文學高技術的一面,具備超強時代性。
“寫詩軟件”只是網絡智能潮流中的冰山一角,隱藏在海平面下的能夠完成大篇幅故事描寫的“網絡小說生成器”、抒情散文軟件、小說軟件,甚至論文軟件在如今已經被標榜為科技的進步指數。而慢慢進入大眾視線的AI人工智能技術也應用到了寫作領域。智能寫作機器人,可以自動的學習海量文章數據,不斷優化原創模型,同時系統還會學習各個用戶的寫作習慣,讓機器人寫出的文章質量越來越高。最新出現的AI爆文原創平臺,采用深度神經網絡、自然語言等人工智能算法,實時采集各大主流媒體的文章內容,在資料整合的基礎上原創文章,把握住網絡紅文的特質。作為中國“人工智能+資訊”領域領軍高科技企業,Giiso自主研發的寫作機器人可以在時政、體育、游戲、科技等22個領域進行新聞創作。由今日頭條開發的寫作機器人張小明開始時是做奧運比賽的報道,把實時的比分、圖片、熱門比賽的文字直播結合起來生成對應文章,后來延伸到了包括更多的體育賽事、房產新聞以及國際熱點新聞的報道。[3]這大大減少了新聞創作的人工成本,節省了一些非熱點欄目的資源。而人工智能下的創作速度又是人類所不能到達的。現今的智能寫作機器人還只是處于一個為媒體行業者提供輔助的角色,更好將寫作資源進行整合,讓媒體工作者從繁重的基礎工作中跳脫去深入寫作。
我們同樣需要看到的是,各色寫作軟件的泛濫,智能寫作的日漸發達,恰恰折射出文學同質化的問題。通過程序運算創作的文字必然帶有一定的“規律性”與“冰冷性”,這與文學創作的初衷恰恰是背離的。雖然智能寫作的出現很大程度上將排除掉許多不必要的寫作浪費,但是網絡文學的溫度何在又是每個人在科技潮流中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1]本表根據歐陽友權主編《網絡文學詞典》和查閱相關網絡文獻收集整理而成。
[2]來源:微信公眾號“詩詞國學”,《機器是如何寫出詩的?作詩機算法解析》,2017年4月18日,
http://www.sohu.com/a/134670996_410925,
2018年4月20日查詢。
[3]饕餮川都:《人工智能:寫作機器人的質量》, 搜狐網2018年1月10日,
https://www.sohu.com/a/215719277_104692 ,
2018年5月10日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