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間印記”印刷技藝成果回顧展集靜態陳列和動態體驗于一體 讓古老的石印技藝重新活起來
19世紀80年代初土山灣 石印車間。 (主辦方供圖)
“石印版畫”到底有多精致?《點石齋畫報》體現了怎樣的照相石版印刷術?石印技藝如何改變了人類印刷發展史?昨天在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舉行的石印工坊掛牌儀式暨“石間印記”印刷技藝成果回顧展上,一批珍貴的館藏石印版畫精品集中展出,活動現場石印技藝傳承人與參觀者互動,直觀演示石印技術的魅力。
回顧展詳盡介紹了石版印刷技術的起源及在中國的發展之旅,分為“石”“間”“印”“記”四個部分?!笆蓖ㄟ^老照片、老機器的展示,介紹石印技藝在中國的本土化創新與發展;“間”展示了石印藝術與技藝之間的關聯;“印”側重體現古老印刷術如何推動著文化傳播和社會文明;“記”講述了印刷人匠心傳承的故事。
梳理時間軸不難發現,13至14世紀,中國的印刷術傳到歐洲;18世紀中葉德國人發明了石版印刷,利用油水不相溶原理在平面的印版上完成了復制過程;石印技術傳入中國后,中國傳統的費工費時的手工雕版印刷技術逐漸被取代,清光緒十年前后,正是石印技術應用成熟之時,許多珍貴的古籍善本通過石印得到復制和流傳。到了清末,中國出現的石印書局多達百余家,以上海為中心遍布全國。但后來因原材料的來源單一,石印技藝曾幾經失傳,慢慢淡出視線被平版膠印所替代。
參觀者在新開出的石印工坊體驗時,專家顧雪根一邊演示一邊介紹:當年石印可以印彩色制品,印出的年畫、招貼畫、對聯等,顏色鮮亮,豐滿圓潤,廣受歡迎。“古老印刷術的系統性恢復,對研究印刷術傳承發展、弘揚時代工匠精神有著重要意義?!鄙虾V腥A印刷博物館館長劉委告訴記者,近年來博物館潛心研究搜集相關文史資料,尋訪存世不多的工匠后人,其間得到土山灣博物館、中國美術學院等合作單位支持,終于使失傳近半個世紀的古老印刷技藝得以還原恢復。未來,博物館還將專門辟出科普教室,開發衍生文創產品,融合靜態陳列和動態演示,以互動體驗項目邀請市民感受印刷術的神奇。
走過整整十年的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在成立之初僅是一家企業的陳列室,通過歷史照片、圖書和實物展示以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為代表的上海主要出版印刷企業的歷史變遷和發展概況。如今,通過幾代印刷人的努力,這間陳列室逐漸發展成了市一級博物館。據介紹,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擁有3000余平方米室內空間,涵蓋了印刷館、映美術館、活字館、龜茲洞窟館、石印工坊以及3500余平方米的戶外活字廣場,是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致力成為印刷藏品收藏展示、印刷技藝收藏展示、印刷衍生品開發為一體的綜合性科普教育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