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七夕剪紙風俗考論
來源:中國藝術報 | 張朝暉  2018年08月17日11:20

牛郎織女系列剪紙之喜結姻緣

七夕節日重要熱鬧,民俗活動繁雜多樣,各種民間藝術和文化形式躍然呈現,其中,七夕剪紙生動反映了我國古代民眾社會生活和民俗文化的博大渾厚,側面展示了民眾多元豐富的精神信仰和審美需求。

七夕剪紙溯源

作為我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之一,剪紙藝術起源于先秦時期,那時雖無紙張可用,但人們已經能夠用箔片、絹布及較薄的材質進行剪刻的創作。漢代的貼金花(將金箔銀箔剪成影像或鏤空花紋貼于漆器或銅器表面的裝飾藝術)工藝盛行,立春日又流行戴勝(古代一種用金箔、銀箔、銅箔、彩帛、毛氈等材料剪鏤成的裝飾工藝品)習俗,說明漢代剪刻鏤空技藝已成熟。七夕節發端于先秦時期對河鼓(牽牛) 、織女星辰的自然崇拜,至漢形成了以祭祀牛女星宿、穿針乞巧等為主要民俗活動的七夕節。由此說明,漢代七夕節形成之際,剪紙就已經出現,但可能主要是以金箔、銀箔、絹帛等材質為主。

唐宋時期,由于植物纖維紙的大量生產,價廉易得,紙質剪紙大量出現。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 。據《東京夢華錄注》記載,宋“七日晚,貴家多結彩樓于庭,謂之乞巧樓” 。《歲時廣記》 “乞巧棚”引《歲時雜記》曰:“京師人七夕以竹或木或麻秸,編而為棚,剪五色彩為層樓,又為仙樓,刻牛女像及仙從等于上以乞巧,或只以一木剪紙為仙橋,于其中為牛女,仙從列兩旁焉。 ”由此可知,唐宋時期,剪紙形式和七夕節的內容結合起來,成為不可或缺的節日元素和表現手段。元明清時期,基本承襲了漢唐以來七夕乞巧習俗。

近代以來,七夕活動多樣化,盛行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做巧芽湯、剪鉸各種剪紙作品斗巧。在我國農村有些地方,還舉辦鵲橋廟會,搭起彩樓,用剪紙裝飾。在結婚時,則將《牛郎織女》的剪紙布置在洞房。

七夕剪紙的主題與表現形態

七夕剪紙主題豐富多樣,呈現出不同的藝術表現形態,舉其大略有以下幾種:

乞巧主題剪紙。此類剪紙主要圍繞祭祀牛女星神而展現。表現符號為祭祀對象牛郎、織女、仙人;祭祀用品有針線、蜘蛛、巧果、仙桌、仙樓、仙橋等。乞巧所用的這些要素通過少女的巧手剪刻出來,并按不同的意象巧妙組合起來,以表達對牛女星神的敬仰和得巧夙愿。陜西是七夕節俗形成較早的地區,剪紙祈愿傳統流傳深遠,周至七夕節所搭“七彩棚”是用五彩紙剪成仙樓,刻牛郎織女像于其上,也有刻董永與七仙女像者。甘肅慶陽一帶過去稱呼那些隨心所欲剪花刺繡的巧手婦女為“花兒匠” ,為慶賀七夕節,該地流行媳婦回娘家“躲忙”習俗, “躲忙”期間就專做各種刺繡針線和剪紙,七夕前夕回家送給婆家,參加乞巧活動。河南的南陽、晉南等地牛郎織女故事盛行,七夕節編扎仙橋,用彩色紙剪成牛郎、織女、男孩、女孩、老牛、喜鵲等,并將這些剪紙貼在墻上。

比巧主題剪紙。用于比巧的剪紙題材豐富多樣,鮮花、各種繡品紋樣、喜鵲、魚等寓意吉祥美好的素材較為常見。陜西周至流傳的一首七夕歌謠:我給七姐獻西瓜,七姐教我鉸菊花。我給七姐獻梨瓜,七姐教我鉸梅花……年年來乞巧。誰個手藝高,明年七夕瞧!山東少女們在巧棚里對坐拍手而歌的謠兒里也有類似內容,其謠曰:一領席,兩領席,滿天星斗七月七……姐姐教俺摳蓮花。大的摳在門簾上,不大不小摳在枕頭上,小的摳在鞋尖上。俺請姐姐吃西瓜,姐姐教俺摳窗花……在河南,剪紙也是要比的技藝。廣東“拜七姐”時,少女們都會在七夕之夜擺上各式各樣制作精巧的花果制品及女紅巧物,有剪紙、雛偶(布娃娃) 、花燈、插花、繡花鞋、虎頭帽、香荷包等,讓親友和過往行人觀賞評論。

牛女傳說主題。在北方民間剪紙和刺繡中,多有表現天河配和鵲橋相會的作品。河北省蔚縣留存的彩色剪紙作品,塑造了牛女神話故事中的多個人物角色,在天河搶衣中,表現了碧蓮池中織女和同伴沐浴的場景。那些供刺繡用的枕頭花樣剪紙,也表現了天河搶衣成親和鵲橋相會的情節,剪紙形態玲瓏剔透,巧奪天工。河北內丘為祭祀七夕節精心創作的天棚地棚圖也可謂剪紙藝術精品,屬于一種平面的剪紙拼貼畫,分為“天棚”圖和“地棚”圖兩個部分,創作的主要內容即是以牛郎織女的愛情神話傳說為主題,將生活中喜聞樂見的自然物象,如日月星辰、飛鳥游魚、山川樹石等組合在一起,場面宏大,生動有趣。

七夕剪紙的文化意蘊與審美價值

七夕剪紙文化內涵豐富,具有民俗文化記憶和傳承功能。首先,七夕剪紙原始宗教祭祀寓意濃厚,是古人農耕蠶桑信仰和追求美好生活愿望的反映。七夕人們向河鼓、織女敬獻瓜果、剪紙、繡品等,實際上反映了農耕民族一種深層的心理暗示。因此,七夕乞巧的習俗內隱和深藏著初民追求物質生活資料豐收增產和提高生產技能的世俗態度和價值觀念,寄托著初民強烈的耕織祈愿,是認識我國古代人民歷史現狀和生活習俗的重要符號。其次,作為七夕斗巧技藝的剪紙,是古代女性的代表性女紅之一。會剪紙是傳統社會女子必備的生活技藝之一,那些心靈手巧的剪紙女子是人們推崇的楷模,陜西安塞一帶傳唱的民謠正說明了這一點:“養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鉸的,白女子,黑小子,快馬能針要好的” 。再次,表現牛女傳說的剪紙,反映了人們對婚姻和愛情生活的向往與追求。牛女故事及其神話傳說是七夕節日的核心和靈魂,技藝精湛、構思巧妙的剪紙作品,表達了人們對牛郎和織女愛情生活的同情與支持。此外,七夕乞巧時還剪鏤鳧雁、鴛鴦、魚龜、蓮荷等成雙成對的形象,供奉牛女星神。這些都反映出古人乞巧活動還含有對生命繁衍的追求。

七夕剪紙屬于鏤空藝術,具有裝飾美化功能和濃厚的藝術氣息。既淳樸真摯又雅俗共賞,實用性與欣賞性兼備,祈福與娛樂成分并存。

七夕剪紙的藝術氣息濃厚,尤其是那些用于乞巧和比巧的剪紙作品,惟妙惟肖、構圖巧妙、線條流暢、色彩鮮艷、技藝精湛,體現出鏤空藝術獨特的美感。臺灣民間七夕所搭的“七娘媽亭”也是融合編扎、剪黏、版印、彩繪于一爐的傳統手工技藝。其具體的制作過程是運用剪刀,將桂竹修剪削薄成竹篾,以之為支撐的骨架,選取棉紙,徒手搓揉卷曲成“紙捻釘”(俗稱“紙釘” ) ,裹以米制漿糊,層層綁縛固定。然后,挑選各種粘料及彩紙剪花,逐步為外觀裝潢綴飾,從平面設計提升為立體形塑,制作出三層式的七娘媽亭。廣東佛山少女們七夕乞巧時喜歡用剪紙裝飾果盤、香案、燭臺,用剪紙覆蓋放貢品的碗,精心制作的冬瓜燈、芝麻船、柚子等以及各式人物扎作,也少不了用剪紙來裝飾。

七夕節有著豐富獨特的內涵和多樣化的藝術表現,而七夕剪紙也成為七夕民俗事象的重要載體。雖然今日它的內涵寓意和表現形式已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永不過時,傳統文化中以民為本和追求創新的民族精神永不過時。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综合67194| 狠狠色丁香久久综合五月| 色综合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综合一区二区| 亚洲婷婷五月综合狠狠爱|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m| 色噜噜久久综合伊人一本| 久久狠狠色狠狠色综合| 天天色天天操综合网| 久久88色综合色鬼| 日日狠狠久久偷偷色综合免费|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区 | 伊人久久综合影院| 99久久综合久中文字幕| 一本色道久久88精品综合|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综合| 色综合67194|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无线码| 国产亚洲综合网曝门系列| 国产91久久综合| 人妻一本久道久久综合久久鬼色|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无码人妻|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日日| 青青草原综合久久| 国产综合免费精品久久久|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高清| 亚洲精品欧美综合四区| 99久久综合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sss综合天堂久久久| 久久综合综合久久| 天天在线天天综合网色| 一本色综合网久久|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区| 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影院| 狠狠人妻久久久久久综合蜜桃|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蜜月|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AV第一页 |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 亚洲综合小说另类图片动图|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二三区 | 成人综合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