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高級研修班在京開班
研修班現場
7月3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和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承辦的“2018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高級研修班”在北京開班,來自全國各地的新聞媒體記者及非遺從業者,以及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國家圖書館、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等機構工作人員100余人參加了此次培訓。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其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資源;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為人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的魅力和時代風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工作,成為新時代媒體工作者和非遺工作者面臨的新起點、新課題。
在開班儀式上,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副司長王晨陽和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副局長符雷分別致辭。
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副司長王晨陽致辭
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副司長王晨陽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長久以來發揮著“以文化人、服務社會”的重要作用,更是媒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資源。加強文化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為中華文化增色、為美好生活添彩,都需要更高水平的非遺傳承和傳播。
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副局長符雷致辭
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副局長符雷在講話中建議媒體工作者從三個方面著力,以更好地開展非遺傳播工作:第一,把握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價值;第二,把握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中的傳播格局;第三,把握文化生產力和網絡傳播力的融通路徑,即將傳統文化生產力與現代網絡傳播力有效地結合起來。符雷強調,本次研修班的目的是幫助大家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為下一步充分利用豐富深厚的非遺資源、開展新媒體傳播打下扎實基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專家巴莫曲布嫫分享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傳領域專家、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巴莫曲布嫫,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向大家傳達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及倫理原則的主要內容和精神,并糾正了媒體報道和申報工作中頻繁出現的不當用詞。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黃楚新分享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黃楚新以“新媒體時代的非遺文化傳播”為題,針對前新媒體傳播移動化、故事化、視頻化的發展趨勢,分析了新媒體在非遺文化傳播中的優勢作用,以及如何利用新媒體助力非遺文化傳播。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楊紅分享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楊紅則從非遺傳播創新的“效”與“度”出發,對非遺保護的傳播視角、如何提升傳播效果以及如何把握傳播尺度等問題展開闡述,其豐富的圖片和視頻的案例展示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新媒體傳播在非遺中的重要作用。
研修班現場
本次培訓為期三天,以專題講座和案例分享、主旨論壇等形式開展,相關主旨論壇也將于中國傳媒大學召開。
(供圖:中國手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