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郎中“先生爹”
故鄉是個鄂東的一個小村莊,南方的方言往往統稱“細塆”。細,是小的意思;塆,多是坐落在山中的一片開闊場地。據說祖先們因為躲避戰亂從江西遷到湖北,于是在此“落腳”,平整田地,修房蓋樓,繁衍子孫,如一把火炬呈燎原之勢,漸漸形成一個個自然村落。
故鄉浠水是個崇尚知識、崇尚教育的山區貧困縣。而學醫、行醫都是屬于文化人的事業。我所接觸過的鄉村醫生,接受正規大學教育的不多,大多是師徒傳承,特別是家族傳承較為普遍。
《浠水縣志》記載,北宋時期本縣名醫龐安時還撰成《傷寒總病論》六卷本,多次印刷,至今被奉為中醫經典。蘇東坡謫居黃州期間,還專門到浠水來拜訪龐安時,并有多首唱和出游的詩詞流傳下來。
我小的時候,常常路過本塆一戶人家的門口,總能見到一個老者在門口忙著伏案疾書。村里人稱老人家叫“先生爹”,據說原來是一個老郎中。因為南方習慣稱醫生為“郎中”,而北方則稱為“大夫”。
先生,是對有文化有身份人士的尊稱。鄉村人眼中,能夠稱上“先生”,大多是進過私塾或者新學堂,肚子里有墨水的文化人。據先生爹的兒子——我的堂叔說,先生爹年輕時候勤奮好學,拜過多位名醫為師,所謂“轉益多師”,技藝精進。還聽說,老先生年輕時候還參加過幾次大大小小的起義,還當過頭目,估計是辛亥革命后的地方武裝暴動吧。但是,先生爹不愿意談及。
先生爹的心腸好,技術一流,年輕時候行醫留下了口碑。醫生之家,一般都算殷實,所以能夠維持家大口闊的生計。先生爹前妻過世后,續娶了鄰村獸醫的遺孀,又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女兒。獸醫留下的幾個兒女都帶了過來,前前后后更是個大家族。
先生爹因為一次雨雪天出診而摔跤,導致嚴重骨折,竟然落下了殘疾。從此,先生爹不能背著藥箱走村串戶去行醫了。十里八鄉的人們還是相信他,但凡有疑難雜癥的,還是會慕名上門來求診問藥的。
先生爹將醫術傳授給了他的一個兒子。據說,先生爹要求他的兒子熟讀成誦《湯頭歌》等中醫著作。因為這位堂叔初中還沒有畢業,文化基礎差一些。當赤腳醫生也有機會進修了好多回,但醫術和名氣沒能超過老先生。
在人們眼中,先生爹是個嚴謹而沉默寡言的人。晚年為了傳承醫術,他旁征博引,堅持自己動手編寫醫學驗方。每天都在堂屋里,緊靠著大門口,擺上桌椅看書和寫作。這樣堅持了好多年,足見其精神和毅力。
先生爹以七十多歲的高齡過世,與前妻葬在塆子對面山崗的祖墳地。據說,那是先生爹生前自己選的“歸宿”,用他的話說,那不是大富大貴的風水寶地,但是能保子孫后代細水長流,不至于受窮遭罪。據他的后人說,先生爹本來是風水先生,建國后主動改行做了醫生。他留下的筆記和驗方有幾十本之多,有的材料寫在孫子輩廢棄的作業本上,全是工整的小楷,傳給行醫的兒子留存。但是,堂叔說很少有空去翻翻,也看不大懂。
后來,一輩子鄉村行醫的堂叔,不幸患上癌癥,五十多歲就病逝了。堂弟跟著他父親學醫幾年,因為醫術不高明,又怕鬧出人命,遠不如外面打工賺錢快。于是,堂弟就放棄了這個祖傳的事業,外出打工營生去了……
先生爹在當地一片受到無比敬重,差點影響到當年我填報大學的專業志愿。如果學醫,我肯定希望好好借閱先生爹留下的編著,從中做點什么研究,或者幫助其出版。先生爹是我們家族的名人,當然希望他的事業能夠發揚廣大。
誰也想不到,先生爹的事業竟然后繼無人了,這是他身后最大的悲哀。先生爹留下的醫學著作,不知道現在怎么樣了?是束之高閣,任由老鼠和蛀蟲摧殘呢?還是不幸被后人當作無用之物,燒火做飯了呢……
晚年的先生爹,生活是那么恬淡,像是某個角落悄然開放的一枝梅花。先生爹生前堅持著書立說的工作場景,多少年來是鄉村遠近聞名的一道文化風景,也是一座高尚的事業追求和精神向上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