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中國交響樂之春:以禮贊改革開放40年為主題
4月6日,由指揮家湯沐海執棒中國交響樂團,石倚潔、劉嵩虎、沈洋3位歌唱家傾情獻藝的《時代交響——中國交響樂團音樂會》在北京國家大劇院音樂廳上演,為第六屆中國交響樂之春正式揭幕。
本屆中國交響樂之春以“改革開放40年禮贊——世界語言·中國故事”為主題,邀請中國交響樂團、蘇州交響樂團、北京交響樂團、中央音樂學院交響樂團、浙江交響樂團、上海愛樂樂團、中央芭蕾舞團交響樂團、四川愛樂樂團、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9支國內極具特色的樂團奉獻9場音樂會,集中展示22位中國當代作曲家的35部交響樂作品,聚焦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交響樂創作的發展與成就。
國家大劇院音樂藝術總監呂嘉介紹:“本屆中國交響樂之春立足把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交響樂事業發展的進程,充分挖掘在改革開放春風滋養下成長起來的一批優秀作曲家與奏響時代之音的優秀交響樂作品,在充分展現文化自信的同時,亦為講述中國故事的優秀交響樂搭建最好的詮釋平臺。”
本屆中國交響樂之春選取的22位當代作曲家中,既包括了朱踐耳、王西麟、王酩等譜寫了中國交響經典的老一輩作曲家,也涵蓋了趙季平、鮑元愷、葉小鋼、郭文景、張千一、關峽等在改革開放春風中成長起來的中國交響樂中堅力量,更有常平等充滿創作活力的新生代作曲家。老一輩先驅憑借著對音樂創作的熱愛與執著,為中國交響樂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走進新時代的作曲家們更是充分地將西方音樂語言與中國聲音相融合,迎來了中國交響樂創作的春天。
在改革開放春風的吹拂下,正值芳華歲月的中國當代作曲家們懷揣著理想與熱情投身到創作中,那些對于觀眾來說耳熟能詳的音樂作品背后都有著一個個滿含赤子之心的創作故事。
“1963年,我第一次去陜北采風,從西安走了兩天才到延安。后來,跟陳凱歌、張藝謀為了電影《黃土地》再到陜北。當時的條件非常艱苦,我們一行人只能擠在一個土炕上。”上世紀80年代,正是趙季平音樂創作的蓬勃時期。1983年,為電影《黃土地》的配樂工作讓他重回陜北采風,當時的場景歷歷在目。對時代充滿感懷的趙季平用動人的旋律描繪著美好生活的圖景,正如他所說:“對于新時代的歌頌應當有所創新,并且是真情實感的流露。”《第二琵琶協奏曲》《第一小提琴協奏曲》正是這樣充滿光明和希望的作品。
“是改革開放的新政策,讓我們這些人有資格考大學,從而改變了我們這一代人的命運。”1978年,葉小鋼考入中央音樂學院,從此走上了音樂的道路。在他看來,40年,中國交響樂的創作從百廢待興到繁榮多樣,是音樂家不懈努力的成果,更得益于國家改革開放的好政策。
改革開放的40年,也正是張千一進行音樂創作的40年。“改革開放為中國帶來了飛躍式的發展,也為中國藝術家帶來了很好的發展時機和創作環境。我們這些從事音樂創作的藝術家應該要有責任有擔當,創作出更多更好反映時代、謳歌時代、積極向上的藝術作品。”秉承著這樣的創作理念,張千一寫出了《北方森林》《云南隨想》等名篇。
文學名篇、民族器樂等中國傳統文化為新時代中迅速成長的作曲家們提供了更多用交響樂這一音樂形式講述中國故事的題材。上世紀80年代,當時還是學生的關峽就曾深入云南少數民族地區進行采風。“文藝創作和交響樂創作已經進入到中國歷史上最好的黃金時期。交響樂行業蒸蒸日上,作曲家們不斷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組織創作搭建平臺,我們需要助推中國優秀交響樂作品的創作和表演,昂首闊步地走向世界,與西方主流音樂文化進行交流交融、相互激蕩,這是中國交響樂的發展目標。”關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