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引領傳統工藝振興——工藝美術這五年
雄風(麥稈剪貼畫) 劉桂榮
工藝美術是我國自古及今傳承不息的造物文化,承載了中華民族生產生活的經驗和對美的追求,猶如一條壯闊的藝術長河,融會了祖祖輩輩生活的智慧,也以有形的文化創造,哺養和維系著一代代人的生活之美。然而,一段時期以來,快速的工業化發展、生活方式轉變、文化自信缺失等,使傳統工藝美術遭遇重創,從衣食住行用等生活舞臺的中央走向邊緣,甚至淪為國際工藝市場的代工,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傳承和工藝文脈模糊零落,面臨流失斷層的嚴峻危機。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傳承和創新發展,始終從中華民族最深沉、最深厚的精神追求的角度,看待優秀傳統文化;從國家戰略資源的高度,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從推動現代化進程的角度,創新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強調堅定文化自信,使傳統工藝美術真正在文化復興的意義上受到重視,開啟了更深層次上文化的傳承和塑造,迎來振興發展的生機。
直面工藝困局
在社會進步與文化轉型過程中,傳統工藝美術的發展一直是一個世界性命題。無論是始于英國波及歐美的工藝美術運動,還是日本的民藝運動,都在相當長的時期里探索復興傳統手工藝,并由此復興手工藝承載的文化傳統和人文情懷。在社會文化急劇轉型的過程中,我國工藝美術的發展也一度面臨深刻危機——
從宏觀文化生態層面看,由于傳統村落減少、地域文化個性受到同質化消磨等原因,傳統工藝美術的生存空間和土壤發生了巨大改變,包括大量農村青壯年涌向城市,“空心村”不同程度存在,民居營造、生產工具制作、生活用品加工等手藝人漸次老逝,傳統工藝美術等生活需求難以發展壯大,導致其內生動力不足,面臨困境。與此同時,不少精湛的傳統工藝制作技藝,被現代機器大生產所替代;不少生活中以使用功能為主的器物,被新材質、新形態的工業產品取代。傳統工藝一定程度上失去物質載體。加之民間傳統信仰、禮儀、習俗等不同程度上弱化,傳統工藝美術以及民間文化的表達方式和意義傳播受到影響。
從工藝美術自身發展情況看,以往由于文化自覺不同程度上缺失、文化自信力不足,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盲目市場化發展,導致工藝美術生產中存在低端代工、訂單化、標準化現象,傳統工藝美術受到單一化、模式化甚至機械化的肢解和破壞,民族文化內涵被弱化,傳承力和原創力相應下降。同時,文化支撐的不足,也體現為工藝創新能力不足、工藝美術設計品牌缺位,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發展上存在明顯劣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工藝美術從業人員隊伍存在不足,缺乏產業鏈各環節的高層次人才;另一方面是從人民生活需求出發的工藝設計和生產能力不夠,真正適用于人民群眾生活的工藝美術消費產品供給不足,由此制約了傳統工藝美術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從人才培養層面看,大學專業目錄一度取消工藝美術專業,在融入設計教育體系過程中,由于設計學科主要引進西方教學體系支撐,我國優秀的傳統工藝造型藝術處于邊緣化狀態,傳統造物體系和造型體系存在傳承困境,工藝美術高端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不同程度脫節。此外,文化動力不足也導致工藝美術發展較為依賴珍貴資源,致使稀缺資源過度開采,工藝美術生態面臨困境。
這一系列問題,既是人類文明進步所面臨的共同悖論,也有中國工藝美術自身發展的客觀現實。如何使工藝美術這支典籍之外的活態文脈傳承不息、發揚光大,如何續傳發展中華民族的造物智慧,需要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意義上認識和把握,更需要從文化戰略層面實現破題。
堅定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提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強調“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
這是國家文化發展的重大戰略,也對我們求解工藝美術傳承與發展做出了理論指導:從文化意義上認識工藝美術發展的價值和動力;從文化自信這一“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出發,去解決工藝美術在教育傳承、文化原創、設計創新,以及全球化、市場化挑戰中面臨的問題;從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層面加強實踐,從而破解工藝美術傳承發展的歷史文化命題、理論命題和實踐方法論命題,發揮思想對實踐的重要引領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系列引導和促進工藝美術發展的政策相繼出臺。從發布《關于工藝美術行業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推進工業文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一系列促進工藝美術行業、產業發展的任務和舉措,到“振興傳統工藝”寫入國家“十三五”發展規劃,納入《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及正式出臺《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工藝美術的行業產業規劃和文化振興計劃全面啟動。各省區市各級政府紛紛制定工藝美術保護的行政法規。據統計,目前有十余省區市,通過不同方式對工藝美術保護給予資金支持。一系列政策在指導工藝美術企業分類發展、引導產業合理集聚、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推進技藝傳承創新、強化自主品牌建設,以及加強對傳統工藝美術品種、技藝的保護與傳承,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產生活教育的各方面,在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產品更加豐富等方面,發揮了引導和促進作用。
實現振興發展
近五年來,我國工藝美術的文化觀念、教育傳承、產業發展,發生了顯著轉變,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首先,關于工藝美術文化的自覺與自信普遍增強。這不僅表現在應用和發展傳統工藝美術資源等方面,更提升到留住鄉愁寄托的文化層面,傳承守護共有的歷史文化、鄉愁記憶、工藝境界和生活氣息。如廣東潮汕地區,地處改革開放前沿,但民間文化生活得到守護和傳承,傳統的潮瓷、潮繡、木雕、泥塑等數十項工藝美術,形成了富有特色、生機勃勃的工藝文化圈,“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的傳統造物原則得到弘揚,工藝美術開辟發展新空間。傳承傳統工藝,既是維系鄉愁記憶、情有依歸的精神紐帶,豐富著人民群眾的物質和精神需求,也是蓬勃發展的文化動力。
同時,工藝美術教育全面發展。目前,我國中小學各套美術教科書中,工藝美術均占有相應篇幅。在國家政策導向下,傳統工藝美術鄉土教材也越來越多,引導和培養廣大青少年認識和體驗本土傳統工藝文化。高等教育方面,工藝美術回歸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高等工藝美術教育進一步發展。工藝美術專業院校優化學科布局,注重專業建設對接社會需求,如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實施“工藝美術+”計劃,構建“中華傳統造物文化傳承與發展”“中華傳統造型藝術傳承與發展”教學體系。在社會傳習方面,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在全國舉辦了各種形式的“中國民間工藝傳承人培訓”,培養優秀民間工藝傳承人,推動民間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促進民族民間文化事業的活態發展。
在工藝美術產業發展方面,當前,我國作為全球文化產品最大的出口國,工藝美術占主體地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中國文化產品出口總值達601億美元,高出排名第二的美國279億美元一倍多。諸多以工藝美術產業為主導的地域經濟,已經形成自己獨特的發展模式,如“臨沂模式”“郯城模式”“仙游模式”“潮州模式”等,在帶動就業、穩定收入、自我發展等方面,發揮著民生效益最大化的積極作用。在信息、消費等新的發展機遇下,工藝美術的經濟疊加價值更加顯著。農村工藝美術發展也迎來了新的生機,如山東濱州博興縣灣頭村較早誕生了第一批網店,村民們在網上銷售傳統草編工藝產品。2016年灣頭村草編電子商務從業人員達2000多人,建立草編工藝品網店500多家,年銷售額過百萬元的網店有30余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理念引領工藝美術發展,工藝美術逐漸作為“大美術”的一部分,融入創意時尚業、旅游服務業等領域,手藝定制、手藝體驗成為新的生活與文化消費趨勢。同時,工藝美術的創意發展思路進一步拓展,不斷融入新材料、新工藝、新需求,越來越多的工藝,應用到家居生活、公共藝術中,傳統造物精神得到弘揚,工藝美術與生活美學精神的復興互補交融。
此外,2014年第十二屆全國美展首次納入工藝美術類作品,預示工藝美術正逐漸成為國家級美術活動和藝術創造的重要組成部分。展覽中,中國美術家協會工藝美術藝委會從全國共征集作品1000余件(套),實現由量到質的突破——創作內容上注重對歷史、文化、民生的表現,創作形式上注重對工藝美術材料、技藝以及應用的把握,作品功能上注重對環境、消費和生活關系的處理,工藝制作上除了沿襲傳統的技法外,更加注重設計的審美體驗和價值尺度,藝術觀念上體現出更多跨界融合的發展趨向,從不同層面體現了工藝美術創作語言與時代價值重構的協同創新。
工藝美術的本質是生活的藝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源性的傳承與發展,其振興彰顯了文化強國戰略,具有深遠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國人民提振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從文化戰略上引領工藝美術振興,使工藝美術發展更加注重傳承民族文化情懷、關注本土生活方式、展現中華審美風范、凸顯文化價值導向,從而突破困局,迎來新的生機。在黨和國家文化戰略的指引下,千百年來積淀發展的工藝美術文脈,還將繼續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發揮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而切實的作用,融入人民群眾的生活之中,為共筑中國夢注入新的力量。
(作者為中國文聯副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