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奇觀匯平塘
目前世界上第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
平塘天坑風景。
藏字石
說起貴州平塘這個地方,也許很多人不知道。但說起被合稱為“三天”奇觀的“天書”“天眼”和“天坑”,很多人可能有所耳聞。這“三天”奇觀就坐落在平塘。平塘縣城被碧綠如玉的河水三面環繞,被稱為“玉水金盆”。因其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人文景觀,平塘被譽為“中國最美小城” 之一。
人文風情濃厚的美麗小城
平塘縣城不大,三面環水,一面靠山。河水由北邊蜿蜒而來,朝西往南曲折而去,從遠處山頂俯視,像極了一幅太極圖。
在平塘,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水則意溢于水。平塘之美,在山、在水、更在多彩的民族風情。平塘縣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區,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近60%。獨特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形成了平塘別具一格、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這里的人們喜愛劃龍舟、耍水龍、舞花燈。來自五湖四海的八方賓客,徜徉在平塘青山秀水間,感受秀美的山水、純樸的民風、豪爽的人民、醇香的米酒、歡快的歌舞……流連忘返。
平塘縣城的格局很疏朗:東街、西街、南街、北街、橫街、橋頭街,再加上幾個有特點的地名:大井邊、過街樓、衙門口、小北門,就囊括了縣城的主要街道。
平塘城里的建筑,很多是有上百年歷史的木板房,一樓一底,屋頂連屋頂,屋檐下的水溝通河邊。當時的水溝似乎并不是用來潑倒污物,而是導引雨水用的。現在,孩子們捉迷藏,還時常躲到溝里去。下雨天時,孩子們就在溝里放疊好的紙船,看著紙船沿著水溝順流而下,似乎有一種說不出的開心。
巨石上有“天書”
平塘縣掌布鄉的奇石景區內,一塊“神石”從懸崖墜落后一分為二,里面藏著5個形似漢字的圖案,特別像“中國共產黨”。其中,“國”和“產”為繁體字,當地群眾稱此石為“救星石”或“藏字石”。前來探奇的游客先后給它取了“天書”“太陽石”“神石”等名稱。
藏字石上的5個字體勻稱方整,每字近一尺見方,筆畫遒勁有力,突起于石面,如人工浮雕。在這行字的前后還有一些凸出的蛛絲馬跡,不成文字。雖然我們也常在石壁上發現一些如人如獸的圖案,但都比較抽象。現在,有巨石能自己“書寫”,真叫人難以相信!
據說,為了尊重科學、尊重事實,2003年8月,平塘縣邀請了貴州工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毛健全等專家,到掌布進行地質考察,認定藏字石上的5個字渾然天成,無人工雕琢、塑造、粘貼的痕跡。
事隔3月,由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副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地質學家李廷棟,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地質專家劉寶珺,中國地質大學教授、國土資源部國家地質公園評委、著名古生物學專家李鳳麟等15人組成的“貴州平塘地質奇觀·中國名家科學文化考察團”,深入掌布河谷,重點對藏字石進行實地考察。專家一致認為,掌布河谷景區藏字石系古生物化石及生物碎屑經溶蝕及差異風化作用形成,是極其罕見的小概率現象,未發現人工雕琢及其他人為加工痕跡,堪稱“世界級奇觀”。
“天坑”安放“天眼”
山多且奇峻的平塘,有著天然喀斯特地貌。這一帶分布著貓底坨、打岱河、倒坨等12個大小不等的天坑,其深度均超過500米,最高海拔1137米,最低海拔548米。以打岱河天坑為中心,形成一組氣勢磅礴、規模宏大的天坑群。
天坑群的坑底原始森林茂盛,珍稀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遍布著殼斗科、樟科、玄參科等原生植被,森林覆蓋率達到90%以上。國家保護動物獼猴、穿山甲、獐、靈貓、紅腹長錦雞、巖羊等隨處可見。地下河水穿山而過,飛禽走獸悠游其間。
由于獨特的地理環境,目前世界上第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就坐落在平塘縣。這個射電望遠鏡口徑有30個足球場那么大,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其反射面看起來像一口超級“大鍋”,因此,被譽為“中國天眼”。
從1994年開始,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研究人員歷時10多年時間,一直為望遠鏡選址而跋山涉水勘察尋找著。經過反復篩選,最終在平塘縣克度鎮找到了“大窩凼”——最適合安放碩大“天眼”的深深“眼窩”。望遠鏡周圍三座山峰呈三足鼎立之勢,每座距離都在500米左右,中間的洼地猶如一個天然的“鍋架”,剛好穩穩地盛下射電望遠鏡這口‘大鍋’。
選址在“大窩凼”有3方面原因,一是地貌最接近要求的造型,工程開挖量最小;二是這里的喀斯特地質可以保障雨水向地下滲透,不會在表面淤積而損壞和腐蝕望遠鏡;三是射電望遠鏡需要一處“靜土”,“大窩凼”恰好山崖陡峭林立、山腳濃蔭蔽日,且以它為中心的5000米半徑之內沒有一個鄉鎮。
“中國天眼”的建設,將我國空間測控能力由月球延伸到太陽系外緣,也為平塘這個小城增添了幾分傳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