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網絡文學+”想到傳播學
近年來,“網絡文學+”成為了一個網絡文化新現象,它的標志性事例有:《羋月傳》《盜墓日記》《歡樂頌》等網絡文學作品被改編成影視劇上演,而且還有動漫、游戲等系列產品出現。就網絡文學人物而言,不久前,網絡文學作家被選入中國作協領導機構,成為新起作家之代表。
網絡的基礎作用在于可以將民間碎片化的創作、創新、創造能量加以聚合,這種能量具有內生的草根性,以及它與生俱來的市場取向。因此,它得到生活的主體,也就是文化消費主體的歡迎,同時獲得了文化市場的認可。這是一種順應規律的文化行為。
這種產業的形成,也是信息傳播鏈的延伸與完善。就傳播而言,索緒爾經典的符號學理論告訴我們,一種語言符號的意義并沒有絕對的價值,它總是由其在系統中的結構位置所顯示出來。既然當代的傳播已經形成了多種符號共生于一個傳播網絡之中的現實,那么,符號之間的轉換,以及符號之間的“能指”與“所指”的切換,就不再是必須依靠專業工作者關在書齋里去進行艱深的創作才能完成的。許多情況下,觀眾的再創作,或者是傳播者在傳播鏈中的接力加工,都是符號轉換的社會體現。我們要把這些傳播中的能效轉換,及時納入大眾傳播載體,而且在轉換中保護和鼓勵轉換增值,這是互聯網時代的一種文化價值鏈的正能量延伸。
一種產業生態的形成,不僅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多樣化的生態群,而且在生態保護方面,必不可少要有一些自律的措施。人們常說的所謂由自在之物,向著自為之物的轉化,其必要的條件,就是自為之物須有著內因的主動性。
互聯網的開放性和貌似幾乎免費的特征,從哲學上考察,反而形成了最為徹底的功利性。因為,所有人的注意力資源、時間資源以及社會關系的資源,都被納入了這個巨大的信息場,而這個信息場的造福、造利、造觀念的能量,我們還只是初步觸其端倪,尚未探明堂奧,“網絡文學+”現象就是一個小小的領域,任誰亦難料其將來會衍生出多少新的能量。
福柯通過知識考古學,認定知識也是一種權力。以往的知識權力,總是集中在少數精英的手里,而互聯網的技術賦權,使得知識創造、傳播,成為了一種普遍的權力,網絡文學可以說就是一種體現。說到權力,今天的草根要警惕了。因為,文化歷史上草根變成精英,而精英反過來脫離了草根的教訓,是屢見不鮮的。這個周期率,能不能在此打破?(作者系華中師大新聞傳播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