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鋼鋸嶺》:救贖是人類最大的愛
【觀點爭鋒】
《血戰鋼鋸嶺》不僅是一部關于奉獻和犧牲的英雄主義主旋律電影,它最核心的表達,是借用一名基督教徒通過自我救贖靠近神性光輝的故事,來印證擁有堅定信仰的力量。這是一個因敬畏上帝而內心澄明之的導演才能拍出的電影。
作為好萊塢最知名的保守主義者、最虔誠的基督教徒,梅爾·吉布森每部電影命題都是關乎基督教倫理對于人世的啟迪和教化意義。十二年前,他拍攝了《耶穌受難記》,通過耶穌受難前一天十二小時內的遭遇,他強調了耶穌犧牲自己去警醒人世的意義:“為人類而死,代替他們所犯罪應得的懲罰”從而拯救世人;《血戰鋼鋸嶺》里的凡夫俗子亦可用拯救同伴,抵抗邪惡從而完成救贖,回報耶穌的恩典,與之剛好形成互文——信仰和救贖對應犧牲和奉獻。
救贖和犧牲又有本質區別,犧牲是被動的,是無奈的,是人生考題的唯一選項,也是命運的必經之路。對應耶穌,是他職責最大的考驗,必須由此才能拯救世人;但救贖是主動的,是積極的,是普通人面臨考驗時所要做的選擇,方向由己,自由也由己。但不同的選擇代表不同的道德倫理觀的思量,“當真理被傳講的時候,你能聽到它并識別它嗎?”耶穌基督的反問正是普通人一世最大的考驗。
因此影片一開始,就層層道出男主角戴斯蒙德·道斯的現實困境,透露出三重矛盾:因戰爭創傷而消沉嗜酒家暴的父親與他想要保家衛國、抵抗邪惡的使命感的矛盾;恪守教義,堅持人生原則與不理解自己抱負的袍澤和上級的矛盾;幾近地獄的戰場里“不殺人,人便殺我”的現實,與自己堅守“不殺人,不施惡”的信仰的沖突。一重比一重更甚,但戴斯蒙德·道斯堅信“凡動刀者必死于刀下”——這句《圣經》中最有名的誡言之一,也是梅爾·吉布森想警告世人的。“人為朋友舍命,人間沒有比這更大的愛了”,戴斯蒙德·道斯的戰場施救戰友甚至敵人,正是梅爾·吉布森所冀望的人類之最珍貴價值體現,從這個主題拓展的維度來說,《血戰鋼鋸嶺》遠遠不止于一部反戰電影那么簡單。
同樣是一個人的修行之路,本片其實也可跟《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對應起來看。李安在那部電影里也是借著林恩對人生十字路口的抉擇,而道出自己與命運的自處之道,但唯獨缺少的關鍵要素,是堅定的信仰。本質上為無神論者的李安,因遍尋信仰不得而猶疑,在其影片里給出的答案有些軟弱無力。這也是受東亞文化影響的原因,其后果是為實現目的而不擇手段、隨意改變原則,雖然入世卻痛苦。縱觀李安一生在銀幕上的反抗都可說是為了抗衡這種價值觀——個人應為家庭(集體)而犧牲自我。
梅爾·吉布森則是堅信又篤定,這份氣質傳遞在影片之中,就化作戴斯蒙德·道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的英勇。戰場越血腥,就能反證信仰有多么堅定,越入世,痛苦反而因為信仰而消解,這就是西方基督教文明真正的根基:強調個體的作為,因人人背負原罪,只能積極作為向善,才能拯救自己的靈魂。
除對個體的警醒外,《血戰鋼鋸嶺》還延續著梅爾·吉布森的喜好——在關鍵歷史節點,哪怕是一名普通人,也可因堅守信仰而左右歷史走向。在《勇敢的心》里,他通過蘇格蘭民族英雄威廉·華萊士的一生,強調對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最關鍵的是對共同體價值觀的堅守,即自由崇尚,警惕世俗權力。而在《啟示錄》里,他同樣通過一個普通印第安人為家庭和部落奮戰求生的故事,提煉出瑪雅文明衰落的根本原因,委婉告誡當前遇到空前困境的西方文明,不要窮兵黷武。“一個帝國的衰落,往往最先從內部開始。”來表明他對美國政府發動伊戰的厭惡。
除此之外,電影里還有個梅爾·吉布森藏得很深的價值觀表達,即保證宗教信仰的法理基礎——當軍隊或任何組織無視個體的宗教信仰,法律就應用來保護個體,永遠優先維護個體的價值。這也足以印證梅爾·吉布森是名真正值得尊敬的保守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