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強:兒童文學需要新的評價標準
30年前,以張秋林為首的二十一世紀出版社召集當時一群兒童文學的精英分子聚集于廬山,以疑慮甚至不滿的目光回望曾經的中國兒童文學,表現出了一種要開創中國兒童文學新歷史的強烈愿望。 2016年10月28日,二十一世紀出版社再次召集來自全國各地的幾代兒童文學作家、評論家會師井岡山,以“兒童文學的潮流”為主題進行研討,聚焦兒童文學的潮流,追索兒童文學的永恒之道。
在這個時代,需要我們建立兒童文學的新的評價標準。兒童文學是一個隨著時代發展不斷在動態變化的觀念,這個觀念里邊的評價標準也是處于變化之中的。我們理論界、評論界如何能夠應對這種變化,建構起相對健全合理有效的評價標準呢?我個人覺得從以下三個方面可以來探討一下兒童文學新的評價標準。
第一個方面就是建構兒童文化產業理論。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時期,兒童文學圖書的出版已經完全成為一種文化產業形態。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我們不做出兒童文化產業研究方面的應對,就對當下出現的紛繁的創作狀況進行評價,可能會出現一種迷失。我個人想提出的就是關于兒童文化產業評價的雙重標準問題。因為我看到,我們有的文化產業產品印數非常高、有很大經濟效益,卻出現了嚴重的思想和藝術的劣質問題。這些問題其實都應該納入到文化產業的雙重標準里邊來看。文化產業生產的商品是文化,消費者消費的也是文化,所以,一定不能缺失的就是人文價值這樣一個衡量的尺度。對文化產品的商品內容,保持一種審視和批判的目光,這是我們今后要做的事情。也就是說我們要把人文精神這一文化價值作為兒童文化產業這種特殊產業特有的經濟學問題來研究。
第二個方面,就是建立通俗兒童文學理論。我們當下的兒童文學,已經分化出了通俗兒童文學,這件事對兒童文學來說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但在其中我感到一個有意味的重要問題是,有的評論張冠李戴、移花接木,硬把藝術兒童文學的思想和藝術的向度套在一些通俗兒童文學作品上。比如將通俗的兒童文學作品和安徒生、亞米契斯的作品相提并論,從而抬高其藝術品位的身價,我覺得這種藝術標準錯位的評價方式,具有雙重的危害性:一方面被這樣拔高的通俗兒童文學作家,可能被沖昏頭腦;另一方面,一旦輿論和公眾真的接受了這種對通俗兒童文學作品的風馬牛不相及的誤判,將傷害到藝術兒童文學作家們的自尊和努力,其中缺乏藝術定力者,還會對通俗寫作趨之若鶩。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就會使本來就有待提升的藝術兒童文學的創作受到打壓。當然我們目前對通俗兒童文學的相關評論還是有一些的,但是,我們期待更具有理論體系的通俗兒童文學評論和通俗兒童文學理論能夠盡早出現。如果兒童文學理論、評論能夠分化出比較成熟的通俗文學理論,建立起一套通俗兒童文學的評價標準,可能就會避免批評標準的錯位和張冠李戴現象的出現。
第三方面,我認為就是要建立語文教育的兒童文學評價標準。中國兒童文學現在的創作出版的繁榮和小學語文教育的深度變革,語文教育對兒童文學的需求和更精準的運用是有直接關系的。所以在這一方面,我覺得從一個角度可以說,語文教育,特別是小學語文教育,是能夠照出兒童文學真相的一面鏡子——在這面鏡子前,有些作家和作品的真實高度就會呈現出來。小學語文教育的兒童文學研究,對我們兒童文學健康的發展是會帶來重要幫助的。
近三十多年,是中國兒童文學最好的一個時代,盡管它里邊還存在種種的問題。在這個時代里,兒童文學越來越成為我們這個社會的需求,成為家庭教育、幼兒園教育、語文教育,特別是小學語文教育的需求。我個人感覺到兒童文學的地位也在提升,這也包括兒童文學在學術界的評價,現在也在漸漸得到改觀。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把握住歷史發展的機遇,是我們應該進一步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