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完整的古代礦冶鏈條
湖北大冶銅綠山四方塘遺址墓葬區
揭示完整的古代礦冶鏈條
出土的銅鼎
出土的玉玦
在中國已發掘的安徽銅陵、江西銅嶺等礦冶遺址中,都沒有發現墓葬區,唯有湖北大冶銅綠山四方塘遺址首次發現墓葬區,填補了中國礦冶遺址發掘這方面的空白。由此,湖北大冶銅綠山四方塘遺址墓葬區成功入選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礦冶遺址中首次發現古墓群
四方塘遺址位于湖北省大冶市泉塘村熊家灣,其墓葬區位于遺址東部一條南高北低的山梁上。墓葬區南北長約150米,東西寬20米至50米,面積約4500平方米。
2014年3月,為了配合銅綠山古礦冶遺址保護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銅綠山銅礦新館選址范圍進行考古勘探。當年4月1日,考古人員對遺址進行鉆探時,發現兩座疑似墓葬。隨之,考古人員在其中一座墓葬周圍進行大面積發掘,不斷發現墓葬。
后經國家文物局批準,考古隊連續兩年對墓葬區進行了發掘,共揭露面積2275平方米,發現和發掘墓葬123座,其中西周晚期墓葬3座、春秋墓葬120座,共出土銅、陶、玉、銅鐵礦石等文物170余件(套)。
銅綠山四方塘遺址考古隊隊長、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陳樹祥介紹,這是中國礦冶遺址中首次發現的古代礦冶生產者的墓地。墓地文化屬性與時代特征之明確、墓葬保存之完整、出土文物的礦冶生產特性之顯著,均為中國礦冶考古的第一次。古墓群的發現,使得遺址呈現了采礦、洗礦、冶煉、安葬等一條完整的礦冶之路鏈條,對于中國冶煉史研究意義重大。
古代礦冶管理者、生產者的“公墓”
隨著遺址中井架、巷道、采礦工具等一件件文物出土,墓葬的主人是誰成為考古人員關注的問題。經過研究分析,考古人員初步認為:這些墓葬群里,既有“礦長”,也有中層管理者,還有生產技術工人。
在古墓群中,考古人員發掘了一座“豪華”墓葬,出土了2塊玉玦、1塊玉環,4個用青銅打造的銅抓釘。據分析,一般普通采煉工人,不可能隨葬有玉器等貴重物品。由此判斷該墓主人身份比較顯貴,很可能是冶煉場中的礦長或者其他高級管理人員。
墓葬區還出土了大量的青銅武器,包括戈、青銅劍等,其中一把青銅劍長約30厘米,造型短小精悍。有的墓葬邊龕中發現了鐵礦石,有的墓出土了光澤鮮艷的孔雀石。陳樹祥表示,根據隨葬品可以推測墓主人的身份,如隨葬銅兵器的可能與礦區安全保衛有關;隨葬銅斧、銅鑿等的可能與礦區采冶有關;隨葬孔雀石、鐵礦石、石砧等碎礦工具的或者無隨葬品的小型墓墓主,可能是礦冶生產底層的技工或工人。
在出土文物中有一個直徑約10厘米、高10厘米的青銅鼎,考古人員發現其鼎壁外有煙熏痕跡,推測可能是當時礦工們用來煮飯菜的器具。考古人員還發掘出一把銅削刀,其外觀小巧,制作精致,呈小型彎月狀。考古人員想來想去,推測這把銅削刀應該是制作竹簡的“工具刀”,或許這里銅礦的開采、選礦、冶煉等生產流程,都需要竹簡等書寫材料詳細記錄。
專家們分析后認為,這一個規模龐大、令人震驚的古墓群,應該是春秋時期冶煉場中的管理者和技術工人集中安葬的一塊公共墓地。
從古墓群里出土的一些器物和墓葬習俗中可以看出,墓葬群以春秋中期為主,隨葬品的吳越風格和楚文化特征共存,其中具有濃厚楚文化特點的文物在銅綠山首次被發現。陳樹祥據此判斷,銅綠山古銅礦當時已被楚人掌控,但采冶工匠主要為當地吳越人群。
2016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北京高校,采用現代科學技術對大冶銅綠山四方塘遺址出土的銅爐渣進行成份檢測,顯示爐渣含銅量平均僅0.49%,表示距今2600多年的春秋時期,銅綠山地區的青銅冶煉技術已接近現代水平。
納入古銅礦遺址新館建設中
2011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大冶市文物局等有關單位組建“大冶銅綠山古礦冶遺址考古隊”,入駐銅綠山區域,先后發現和獲準發掘了巖陰山腳遺址、四方塘遺址及其墓葬區,取得一系列考古收獲。
2012年在巖陰山腳遺址發掘出春秋時期洗礦尾礦堆積場、選礦場各一處,礦工腳印35枚,此后,在四方塘遺址先后發掘出兩處冶銅場、墓葬區等遺跡,出土了大批礦冶遺物。目前這些遺跡均已進行了保護,并被規劃為考古遺址公園的展示點。
據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管理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銅綠山古銅礦遺址新館的設計方案已經正式出爐,新館總投資1.2億元,將依山而建,初步設計為采礦展示館、冶煉展示館等6個主題館,預計兩年內建成。屆時,該館將展示采礦、洗礦、冶煉、墓葬等一條完整的礦冶之路,讓觀眾感受礦冶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