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建工作站修復紙質文物
“新疆獨特的自然環境與氣候,讓大量的有機質文物奇跡般地保存了下來。這些文物承載著許多歷史的烙印,是我們認識過去、展望未來最好的實證。但因為種種原因,我們一直無法對它們進行修復解讀,只好讓它們沉睡在庫房里。今天我們終于有了紙質文物的‘三甲醫院’,這些紙質文物可以告訴我們更多歷史的秘密了。”
新疆文物局副局長李軍的話音剛落,就引來一片掌聲。
日前,紙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新疆工作站正式揭牌,標志著新疆紙質文物修復有了保證,也使我國西北地區的紙質文物有了“三甲醫院”。
新疆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和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交匯點,也是我國和世界上出土古代紙質文物最多的省區。紙質文物數量龐大、種類豐富,是研究新疆乃至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民族史、中外關系史和社會生活史的珍貴史料,具有極高的歷史和科研價值。20世紀60年代,新疆博物館就組建了保管部修復室,2014年成立科技保護中心,探索紙質文物的保護研究工作。
新疆博物館館長侯世新介紹,南京博物院作為國內紙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長期致力于紙質文物的保護和研究,開展了大量的科研和實踐活動,被外界稱為“文物三甲醫院”。正是看中了這一點,雙方在2013年確定了合作關系,終于有了今天新疆紙質文物的“三甲醫院”。“這是新疆紙質文物的幸事,更是新疆紙質文物人才隊伍培養的好事。”侯世新說。
在新疆博物館科技保護中心三樓的一間工作室里,經過兩年多時間修復的第一批40件紙質文物呈現在人們眼前。“這些紙質文物出土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一直堆放在我們的庫房里,經過我們兩年多的修復,今天終于讓你們看到他們的‘廬山真面目’了。”新疆博物館科技保護中心副主任楊華笑著說,“你們誰也想不到這些紙質文物最初的模樣吧?我們最初看到的這些紙質文物破損很厲害,甚至是一個團狀,分不清它們是什么東西。”在這批修復好的紙質文物中,除了漢文外,還有三四種已經失傳的其他文字。
已經在這里工作了兩年多的南京博物院館員何子晨介紹,為了做好這批紙質文物的修復工作,僅前期的各種試驗,他們就做了一年多時間,僅紙漿修復就試驗了幾百次。“因為不同的紙質地不同,有桑皮紙的,有麻纖維的,不同的紙保護它的紙漿也不同,必須要與它們原來的紙相同才行。”何子晨說。
楊華介紹,這種用紙漿修復的技術是全國首創,也是他們在紙質文物修復中的一次大膽的探索。它不僅能很好地保存紙質文物,還可以為研究者提供最好的便利,紙質文物正反面都可以看到,還可以不用直接接觸文物。
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感慨地說:“通過雙方的合作,我們不僅修復了紙質文物,最重要的是培養了一批專業人才,這為下一步紙質文物的修復打下了基礎。僅第一期項目,我們就開辦了兩期培訓班,先后培訓了20多人次的專業技術人員。在紙質文物的修復中,我們還積極探索傳統與現代的修復手法,希望通過對紙質文物的修復,推出一批科研新成果來,服務今后的紙質文物修復工作。”
侯世新館長介紹,第一期工作已經結束,第二期工作已經立項,將用兩年時間再修復39件紙質文物。楊華介紹,如果僅憑新疆博物館現有的4名紙質文物修復人員,要想將館藏的2000多件紙質文物修復完,真不知何時才能完成。建立了工作站以后,修復進度將大大加快。“因為我們搭建了一個平臺,全國所有紙質文物修復方面的專家都可以來這個工作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