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松《亡靈》兼及“醫院三部曲”:科幻文學的“哲學境界”
韓松在評論菲利普·迪克的科幻作品時說,“他的文字黑暗、混亂、恐懼、戰栗、怪誕、荒謬、瘋狂、壓抑……常常很難讀,也很難理解,更難翻譯。
2018-08-13
-
成為牧羊人,還是淪為羊?
對人工智能技術高度發展所帶來的的不確定性的思考,最終的落腳點還是要回到人和技術的關系問題——在技術發展中,人應該有什么樣的地位,以及人的地位應起到什么樣的決定作用。
2018-08-10
-
《弗蘭肯斯坦》問世二百年:“鬼故事”是如何成為經典的
2018年,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又譯《科學怪人》)迎來初版兩百周年。
2018-08-08
-
生而為人,何去何從
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寫道:“在將近40億年的時間里,地球上每一種生物的演化都是依循著自然選擇的法則。
2018-08-07
-
晚清外交官筆下的機器人
晚清外交官從中國來到工業革命后的西方,最令他們感興趣的是聲光化電,從輪船、火車到自行車,從電燈、電話到錄音機,令他們眼界大開,在他們的日記中,這方面的記載觸目皆是。
2018-08-06
-
作為“逆向藝術”的虛擬現實
藝術家總是在界面上進行操作。
2018-07-28
-
輕科幻的現實感
作家曉航的長篇小說新作《游戲是不能忘記的》近日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
2018-07-25
-
使國民了解科幻,使科幻走近國民
顏實,王衛英主編。
2018-07-19
-
劉興詩創作歷程及其科技觀的嬗變(下)
科技觀及其他:走向生態主義 劉興詩的創作從20世紀60年代理想主義的科普故事,到新時期重科學但難免有政治偏見的考古學科幻,再到后新時期從舊有文化價值觀和科幻小說形式的雙重束縛中解綁,探索多元化的科幻創作方法,走了一條不斷變化發展的道路。
2018-07-18
-
劉興詩創作歷程及其科技觀的嬗變(上)
劉興詩,1931年5月8日生于武漢,除了作為地質學、史前考古學、果樹古生態環境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成果豐碩,還創作了大量的童話、科幻小說、科學詩、傳奇小說、劇本、知識小品等,堪稱著作等身。
2018-07-17
-
《國王與抒情詩》:科幻,鏈接現實和虛擬的橋梁
關于科幻與現實的關系,科幻作家夏笳引用過科幻大師A.C.克拉克一句話,他說:“我寫科幻小說,因為科幻是唯一關心現實的文學。
2018-07-17
-
新世紀以來中國科幻小說的現狀及前景
隨著劉慈欣的《三體1》和郝景芳的《北京折疊》接連斬獲“雨果獎”,中國科幻小說終于躍入大眾視野,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
2018-07-17
-
新技術演進中的多重邏輯悖逆
個體隱私數據正在進入利益價值的社會化循環 20世紀80年代以來,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推動信息社會進入到大數據時代,大數據催生了人工智能,也加速推動了互聯網的演進。
2018-07-09
-
哥斯拉電影:怪獸的“科學化”之路
如果在全世界范圍內評選知名度最高的“怪獸”,最有可能當選的,一定是超級大猩猩“金剛”和能從口中噴出射線的巨型恐龍“哥斯拉”。
2018-07-09
-
《西沙有飛魚》:行走在七彩的大自然里
你可能在去往西沙群島的海輪上觀海上日出:“東天一片轟轟烈烈的絳色云,云層上迸射出萬道霞光,將藍天耀得光彩奪目…紅艷輝映,湛藍的大海有了另一種色彩、風韻…初陽普照,大海猶如鳶尾蘭盛開的花海,蔚藍中閃爍著淡淡的紫艷,煥映著明麗的青翠。
2018-07-05
-
相對論都有什么用
到了這一講,我該和小朋友們談談相對論的用處了。
2018-07-05
-
隔離與混雜:西方科幻電影中的未來城市空間
美國當代技術哲學家蘭登?溫納(Langdon Winner)在《技術物有政治嗎?》一文中舉過一個例子——位于紐約長島的跨越景觀大道的 橋梁。
2018-07-05
-
劉興詩科普作品:用真善美的作品啟迪人心
在我國科普界,尤其是科普創作界,劉興詩的名字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2018-07-03
-
幻筆無端字字新 童心來復夢中人
《逃離天才島》趙華著,《水母危機》馬傳思著,《綠星少年》陸楊著,《捉住一顆星辰》張軍著,《喬冬冬校園科幻故事》謝鑫著,董仁威 、超俠主編,科學普及出版社出版。
2018-07-02
-
《太陽部落兩萬年》:展開想象的翅膀騰飛
初識蘇湲是在其加入中國作協會員的咨詢會上,對她印象深刻的是她考古工作者的身份,她竟然有300多萬字的考古紀實報告;繼而又知道了她就是詩人蘇金傘的女兒,頓時有將門虎女的感佩。
2018-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