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學批評要順應時代改變策略
在新時代,文學批評理應有新變化、新作為、新格局、新氣象,其要義有二:一是回歸文學批評本體,使文學批評更加符合自身的內在規定,還批評于批評;二是使文學批評具有“新時代性”,成為有利于新時代發展的“文學利器”。
2018-03-30
-
徐漢暉:文學的“地氣”和“地緣”
主持語: 每一個作家都生活在一定的時空中,每一部作品都是人在一定時空中活動的展現,因此文學與地理空間的關系是一個古老而又恒新的話題。
2018-03-29
-
新時代的文藝創作要“無愧于時代”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 經過長期努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2018-03-28
-
以精妙之筆塑造謳歌新時代的英雄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 莊重地提出了關于“新時代”的偉大構想, 號召廣大文藝工作者進一步繁榮文藝創作, 加強現實題材創作, 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2018-03-28
-
文學批評的“遠”和“近”
距離作家過近,文學批評往往難以“出乎其外”,造成把握失準失誤;距離文學本體過遠,不能“入乎其內”,導致文學批評基本功缺失、職業判斷失焦 文學批評的“遠”和“近”,既是批評態度問題,也是批評方法問題。
2018-03-27
-
劉震云:有遠見的人走的是笨路
笨人和聰明人是世界上兩種不同的動物。
2018-03-26
-
徐可:呼喚散文的古典美
中國現代散文發展至今,似乎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一方面寫作隊伍空前龐大,另一方面卻沒有出現偉大的作家和偉大的作品。
2018-03-26
-
文學敘事與電影敘事的縫合與裂隙
新中國成立后,為擴大“人民文藝”的傳播效率與傳播能量,小說、戲劇、影視之間的相互改編屢掀熱潮,由小說改編成的同名電影《青春之歌》就是一個典例。
2018-03-26
-
當下散文創作需要理論支持
中國當下散文創作十分繁榮,然而精品不多,原因何在?根本問題是理論的缺失,沒有理論支持,散文創作必然失去方向與支點。
2018-03-26
-
涂昕:魯迅與“博物學”中的“白心”、“神思”、“誠與愛”
1 “復古”與“革命” 魯迅1910年11月15日給許壽裳寫信:“仆荒落殆盡,手不觸書,惟搜采植物,不殊囊日,又翻類書,薈集古逸書數種,此非求學,以代醇酒婦人者也。
2018-03-23
-
什么是好的散文
社會語境也好,藝術觀念也好,皆會為寫作主體設置重重障礙,沖破這些束縛當然需要勇氣與膽識,需要思想的自覺。
2018-03-23
-
孟慶澍:非虛構寫作的幾個理論問題
2010年代初,隨著《人民文學》等雜志的鼓吹,非虛構寫作逐漸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文學現象,而“70后”作家又是其中的主力軍,梁鴻的“梁莊系列”、喬葉的《拆樓記》、李娟的“牧場系列”等作品,都被認為是非虛構寫作的成功案例。
2018-03-22
-
創意寫作視域下的作家系統化培養
【摘要】筆者從創意寫作的理論視域切入,探討了文學新人培養學科化機制的可行性,提出“作家是可以系統培養”的理念。
2018-03-22
-
提高文學品質,打造跨語言的文化航船
我們必須思考,怎樣更好地獲得一個全方位的大發展,讓廣義的文學和文化通過我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既滿足廣大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和想象,又能對大歷史有所回應,對世界文學、文化產生深刻的影響。
2018-03-21
-
強調詩性表達在當今是必要的
費孝通認為,文化依賴象征體系和個人記憶維持著國家與民族的共同經驗。
2018-03-21
-
學術性是文學評論的硬指標
“學術”及“學術性”現在已成為屢見不鮮的“常用詞”。
2018-03-20
-
文學批評“西方霸權”的終結
諸多辯解也無法掩蓋西方現當代文學理論從文學逃亡的實質,分析其失敗的原因,將有助于我們自身文藝理論的建設與發展。
2018-03-20
-
唐偉:被文學史劫持的文學批評
引言 關心當代文學及當代文學批評的有心人,大概都不難發現這樣一個怪現狀,即當前對當代文學批評現狀表達不滿的,并非那些作為沉默大多數的普通讀者,也不是因“常被點名批評”而暴得大名的作家們,而恰恰是來自批評家群體自身,或干脆直接點說,就是作為當代文學批評主要生產者的身居各大專院校的學院批評家們。
2018-03-19
-
孟慶澍:尋求“整個的知識” ——新文化運動“前史”研究萏議
近年來,在漢語學術圈內,對五四新文化/新文學運動的研究依然是引人注目的熱點之一。
2018-03-19
-
批評講專業 跨界須謹慎
社交網絡和自媒體的出現,打破了傳統媒體一統天下的格局,一個人人參與藝術生產、藝術傳播和藝術批評的 “人人時代”正在越來越清晰地呈現出來。
2018-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