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鵬禹:青年寫作及其“敵人”
不夸張地說,今天的青年寫作危機四伏,處境艱難。
2025-06-05
-
多樣性的文學史與個性化的文學史觀
多年以前,在承擔教育部“馬工程”重點教材《20世紀中國文學史》之初,我曾提出教材編寫要經受三種檢驗的主張:政治的檢驗、學理的檢驗和歷史的檢驗。
2025-06-03
-
“后人類時代”的AI可以替代人的思想嗎?
20多年來,我從篤信“人定勝機”開始慢慢轉向懷疑世界的未來是“機定勝人”的觀念。
2025-06-03
-
危機與契機: 作家“網紅化”現象的觀察與思考
隨著依托于互聯網技術而興起的網紅文化不斷向各個領域滲透,文學領域也未能置身事外。
2025-05-29
-
C刊問題與“破五唯”的真正落實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某某學術大佬“霸榜”各大學術期刊的新聞。
2025-05-28
-
媒介能否成為文學第五“要素”
編者按 2024年12月4日,學者葉祝弟在本版刊發文章《文學創作新氣象:媒介參與和深度追求》談到,作品、世界、作家和讀者,向來被看為文學活動的四要素,而在今天不得不認真審視媒介現實,“‘四要素’是不是有必要升級到‘五要素’,將‘媒介’列入?”這個觀點引發學界討論。
2025-05-28
-
越此三境,爾后成大家
中國美術史家陳傳席在《悔晚齋臆語》里有一銳見:凡書畫詩文之成大功者,必經“感”“覺”“悟”三境界,“越此三境,爾后成大家”。
2025-05-26
-
未來考古學 ——關于DeepSeek與文學批評的構想
對于文學批評而言,未來考古學一旦建立,其獨特性何在?或者說,什么是好的文學批評?回答這個問題需要首先審視現實中的文學批評,按說文無定法,文學批評的好與壞因人而異,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2025-05-26
-
文藝批評為何沒有“批評味”
無論搞創作還是做評論,有一個積極健康的氛圍十分重要。
2025-05-26
-
“三分鐘讀懂一部世界名著”:文化快餐還是閱讀平權?
主持人的話 網絡平臺上,各種“三分鐘了解一本書”“三分鐘讀懂一部世界名著”的短視頻鋪天蓋地。
2025-05-26
-
DeepSeek與當代文學批評
主持人:李楊(《揚子江文學評論》編輯) 4月底的夜晚,一位老師發來消息,問我是否認識某平臺的編輯,指出他們刊發的文章可能由DeepSeek生成,并標注了其中不符合史實的地方。
2025-05-23
-
母女文學:扭結在愛與痛、美與傷之間
伍爾夫早在百年前就提點過:女兒是通過母親認知世界的,尤其在父權世界里,母親的言行身教或直接、或隱秘地決定了女兒、乃至未來子女的母性和女性意識。
2025-05-23
-
新大眾文藝浪潮中的“非遺”傳播與傳承
近來有關新大眾文藝的探討如火如荼,特別對新技術與新媒介帶來革命性變革多有論述。
2025-05-20
-
AI書寫:文學創作還是文字游戲?
面對AI人工智能寫作的出現,不少人驚呼,在不久的將來,AI人工智能有可能會替代專業作家的創作。
2025-05-19
-
從一個“傳播貢獻獎”引發的爭議說起
前不久,董宇輝獲得《人民文學》2024年度“傳播貢獻獎”,引發熱議。
2025-05-16
-
知人論世與批評的有效抵達
如何進行有效的文學批評一直是學界面對的重要問題。
2025-05-16
-
耿立:對創意寫作的一點思考
一 創意寫作這個詞是舶來品,其在中國的火熱程度,可以用滾燙來形容。
2025-05-15
-
讓文藝評論告別“高冷臉”
近日,吳子林先生在《文藝報》發表《理論文章也可以是“文學”的》一文,提出理論文章應該打破枯燥的學術套路,寫得像文學作品一樣鮮活有文采,既有深刻思想又能讓普通人讀得進去。
2025-05-14
-
為什么人文學依然重要?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當代文學創作中的應用及其不滿
自OpenAI公司開發的ChatGPT正式上線以來,以其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AI、GenAI)迅速在各個領域引起持續而有力的回響,文學領域也不例外。
2025-05-11
-
破圈的幻象與文學的新生
2024年11月11日,上海報業集團宣布《文學報》將停刊,并入《文匯報》推出的《文學》周刊。
2025-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