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節目的過度娛樂化正在受到輿論詬病,但輿論又把炒作娛樂節目視作常規任務。娛樂是電視與生俱來的功能,娛樂過度至“化”至“死”才是人們要 反對的。但一方面是電視上“狂歡”式、同質化的娛樂節目越來越多,另一方面是平面媒體無所指的批評和指責,二者是互不搭界地各行其是。
電視娛樂化的糾正還得靠節目本身。江蘇衛視推出的新欄目《最強大腦》就是成功范例。這檔節目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通過獨創性的電視欄目,達到讓娛 樂向智慧致敬的目的。《最強大腦》的基本框架不失電視欄目的特點。有民間“選秀”,但不是選擇表演,而是選擇中國民間在智慧方面有獨特天才的人參與;有明 星坐鎮,這些明星來自演藝界和體育界,但他們不是來指點選手,夸張作秀,而是在觀賞中表達驚詫,在評說中表示敬意;有晉級規則,但不是用了無新意的表演假 裝“震撼”,而是為向人類智慧極限挑戰的選手提供探索與表演的機會。這里也有新人新秀,但他們不是靠光鮮的外表和過度的表演吸引眼球,而是用智慧的展示令 觀眾折服。
《最強大腦》播出不久,便引來人們對很多“非電視”問題的熱議與爭論。“中國雨人”周瑋就是其中的典型。這位生活在中國北方鄉村里的“奇人”, 他的“算術”才能究竟是被埋沒的天才還是一個被炒作的泡沫?從節目開播以來,有人為之感動得掉淚,但也不無質疑之聲。經過上海、北京專家的檢測鑒定,周瑋 的天才大腦得到基本認可,他也得以成為“最強大腦”之“中國戰隊”的一員。由此還產生出人們對社會偏見、人格歧視等話題的討論。不管將來周瑋的表現是否成 功,由此激發出的社會倫理討論都肯定會發揮充分的正能量。一檔電視節目能夠引發出如此有份量的效果,是非常值得借鑒和思考的。
《最強大腦》還讓我們感受到,電視從業者任何時候都不要低估大眾的審美趣味,不要遷就低端的審美需求。我們常說中華民族是勤勞、智慧的偉大民 族,而這一節目的主角,他們沉浸在智慧風暴中的不懈追求,他們體現出來的超群智慧,恰恰是證明這一點的小小旁證。回想一下,中國電視普及以來,這類把智慧 當作節目重心的創意和制作方式從未間斷。上世紀80年代初,“蒲公英知識競賽”就曾熱火熒屏,大學生辯論大賽為人熟知,這些激勵人們向往知識、追求科學的 電視節目,證明科學完全可以嫁接到以娛樂為基本特征的電視節目中。近期來,“漢語大賽”、“謎語大賽”等節目也一樣受到熱捧。盡管在我看來,“謎語大賽” 的水準還顯幼稚,并未體現出高手如林的魅力,沒有完全展示出中華謎語的無窮魅力,但節目仍然受到觀眾歡迎,反而更能說明,觀眾對具有知識內涵的電視節目的 肯定和需求多么強列。在英國等老牌歐洲國家,哲學家們可以在電視上專題討論深奧的學術問題,剝去所有娛樂性質直面學術。在我們這里,雖然只是“明星學者” 才有機會去電視上“通俗演繹”學問,但畢竟也是一種值得肯定的選擇。《最強大腦》一樣包含著相應的娛樂因素和明星效應,但以科學為根基、以智慧為目標的節 目,是對觀眾審美慣性和審美要求之間搭建的良好平臺。這樣的節目再多些,中國電視藝術的空間就會得到大幅度的拓展,并與當代社會的理想追求達到高度吻合。
讓娛樂向智慧致敬,正當其時,值得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