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評論 >> 正文

作家工作室漸成文壇風景(宋莊)

http://m.00444477.com 2014年01月28日09:5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宋 莊

  近日,盛大文學旗下唐家三少成立工作室,標志著盛大文學與旗下標桿網絡作家展開新模式下的深度合作,拉開了全面拓展打通娛樂產業鏈的序幕。作為中國作家協會第一位擔任全國委員會委員的網絡作家,北京作協網絡創作委員會主任唐家三少成為盛大文學“網絡作家工作室”新業務模式的領航者。

  其實,不止是網絡作家,傳統作家“工作室”早已在文壇盛行:南京大學有畢飛宇工作室,作家出版社成立王海鸰工作室,杭州市文聯分別為余華、麥家提供了別墅作為創作工作室,作家東西的朋友幫忙在自己的酒店開辟了一間東西工作室,詩人于堅在云南師范大學成立于堅工作室……工作室的成立有何必要?怎樣才能不流于形式,真正實現作家價值最大化?

  產業鏈的深層合作

  “從2004年2月開始網絡作品創作至今,近10年的時間里,我一共創作了13部作品,出版了120多本書,撰寫了3000萬字。”唐家三少10年創作歷程中見證了網絡文學的成長和發展。他說:“網絡文學從‘非主流’到網絡作家受邀加入作協,網絡文學本科專業誕生,網絡作家們收入顯著提升,而我能夠成為首個擁有專屬于自己工作室的網絡作家,這些都是在網絡作家與網站多年來努力不懈共同摸索下,水到渠成的一個成果。”

  首個網絡作家工作室的成立,是盛大文學的創新之舉。近年來,盛大文學不斷優化網絡文學平臺的運營模式,以期為網絡作家提供更好的發展前景和創作環境。盛大集團總裁、盛大文學董事長兼CEO邱文友表示,成立網絡作家工作室,是在網絡作家逐漸主流化的基礎上,對平臺與作家關系的一次與時俱進的重新定義。希望以工作室的形式,讓盛大文學和作家成為實質意義上的合伙人,雙方各展所長,優勢互補。我們的目標,一是對每一部原創小說的多元化衍生版權做到深度挖掘,整合營銷;二是從過往僅專注于對作品的規劃,拉高到對作家這個層面的全面性規劃,以達到真正意義下的版權價值最大化,以及作家品牌價值最大化。而這樣的操作模式,也讓作家們能夠魚與熊掌高效兼得,魚是指作家專注創作的需求,熊掌是指作家參與并掌握自己創造出來之版權運營決策的渴望。

  盛大文學與唐家三少的合作,除了代表著盛大文學的作家服務及支持體系更加完備,也標志著盛大文學一直標榜的全版權運營模式的全面升級。工作室將圍繞唐家三少所有作品及其所有衍生版權,做一個清晰的梳理和整合戰略規劃。工作室也會針對唐家三少個人品牌、形象、公關等方面,配備專業的團隊,以期發揮除了衍生版權和衍生版權間、作品和作品之間的協同效應之外,更加充分地發揮作家和作品及衍生版權之間的巨大協同效應。

  高校為何拋出“橄欖枝”

  于堅工作室成立以來,啟動新詩資料庫的建設,聘請39位國內外詩人、學者為新詩研究院首批院士,出版了詩學刊物《詩與思》創刊號,舉辦了首屆西南聯大國際文學節……詩人于堅說,很短時間內做了這么多事,也是厚積薄發。由于云南師范大學的關照和重視,很多工作的開展非常順利,如今已邀請首批10位中國詩壇極具影響力的詩人作為新詩研究院的院士。“工作室的成立是自然而然的結果,我不想徒有虛名。”于堅說。

  王海鸰工作室除了幫助作家打理電子版權、影視版權等各種合同的洽談,還會為她篩選一些社會活動。王海鸰說,過去對于一些活動不大了解,只根據自己的時間決定是否參與,現在工作室會先幫她把關。此外,作家出版社也在考慮將來與王海鸰在影視劇制作方面進行合作。

  畢飛宇文學工作室于2013年在南京大學文學院成立,主要任務是文學創作。南京大學給予必要的經費和人事支持,畢飛宇將開設與文學相關的課程,指導具有潛力的學生進行創作,將面向南京大學全校招生,不限專業。畢飛宇表示,以自己的本科學歷進高校是不夠格的,但是南京大學首先拋來橄欖枝,能夠讓一個本科生當教授,體現了南大的包容開放精神。畢飛宇對于“橄欖枝”的理解是:像南京大學這樣重量級的高校,它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教學和科研。但南大有文學創作的傳統,比如著名作家陳白塵就曾經是南大中文系主任。既然有這個傳統,它就渴望在理論科研之外,有一定的創作能力,這可能是南大聘請自己擔任教授的原因。而南大既沒有要求畢飛宇完成什么科研任務,也沒有硬性教學任務。“南京大學明確告訴我,不會用我的所短,就是教學科研,而是要發揚我的所長,就是寫作,所以我還是可以將百分百的精力放到寫作上。工作室就是給我寫作的地方,不承擔學術任務,但與從前不一樣的是,如果南大有對文學感興趣的學生,我會對他們的文學創作進行指導。這在以前可能是我幫忙,但現在是我的義務。”畢飛宇說。

  此次引進于堅,云南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胡彥認為他們做到了“不拘一格降人才”。“主要體現在一是打破了高校近年流行的唯學歷取人的偏頗。于堅只有大學本科文憑,但他在文學創作方面所取得的成績絕非幾張‘博士文憑’能夠比擬的。二是突破了人才引進的年齡限制。于堅是以59歲的‘高齡’正式從原單位調入師大。現在許多高校在人才引進上都有許多關于年齡的框框條條,殊不知,對于一個作家、一個人文學者來說,他的創作、研究的成熟期、高峰期常常是在知天命之年后。”胡彥坦率地說,成立于堅工作室,也考慮到借助于堅的社會影響力來提高學院、學校的知名度。

  作家工作室,糾大學教育之偏

  民國時學生報考大學有這樣一種現象,就是考生所仰慕的名教授在哪所大學,他就追隨到哪所大學。今天,國內的大學也評了不少“國家級名師”、“省級名師”。胡彥表示,這些“名師”的誕生基本上沒有學生的參評,他們就是由教育機構組織一個專家組投投票就成為“名師”了;而且有很多“名師”并不給本科生授課。

  “以作家的姓名來命名工作室,還希望糾大學文學教育不足之偏。今天中國大學的中文系的課程設置有一個嚴重的缺陷,那就是教授們向學生傳授的都是一堆冰冷生硬、莫測高深的文學史知識、文學理論。”胡彥認為,那些被術語、概念搞得暈頭轉向的學生在畢業之后,面對文學作品仍然缺乏基本的解讀能力。大學的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其首要的任務在于“思想的養成”;其培養的對象顯然有別于職業院校的“技術工人”。如果有更多的卓有成就的作家、藝術家能夠進入大學校園,成立工作室,招收弟子,“我相信,以文學教育、藝術教育為先導的審美教育一定會在大學校園里蔚然成風;缺失已久的‘人文風景’一定會給喧鬧的大學校園帶來不一樣的和煦氣息。”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