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年之后,面對電視劇中伴隨貼面舞的爵士樂,《百年孤獨的爵士樂》的作者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扛著凳子去見識露天“毒草”電影中伴隨搖擺舞的爵士樂的那個遙遠的傍晚。
爵士樂在中國基本上經歷的是百年孤獨,如同本人也是百年孤獨的大陸和《百年孤獨》的小說的文化產物一樣。雖然在上世紀30年代、40年代的上海灘曾經綻放輝煌,畢竟曇花一現。此后便風光不再。
作為超級樂迷,本人一直有一種揮之不去的爵士樂情結。
爵士樂早先是來自一些電影的歌舞場景,后來就有了一些電視劇的類似場景。它們往往是模仿所謂“冒險家的樂園”的老上海“百樂門”、“大世界”的舞廳場景設計的歌舞場景。百樂門作為綜合娛樂場所,全稱“百樂門大飯店舞廳”,號稱“東方第一樂府”。它極盡洋場氣派,大舞廳配小舞廳,就是千人舞場,加上宴飲住宿會客休閑等多種功能,店名招牌裝置也很講究。霓虹燈豪華裝飾的是豎寫的繁體中文“百樂門”巨型招牌,大門的上方還有橫寫的“Paramount”的英文。其原意是“至高、最大”。1932年營建時,主要目的是擴大1929年建的所在地段上的大華飯店的舞廳功能。當時已經使用了英文招牌,就為了突出它的高檔洋氣,并以其諧音取了中文名。中文名字似乎俗不可耐,但是仔細琢磨,還是大俗大雅,因為富貴吉祥幸福快樂人人有份,也是一種豪邁氣派。而對于四大好萊塢電影公司之一,上海人干脆直接取其諧音命名為“派拉蒙”。彰顯舶來洋名的“正宗”風格。這個洋名使用至今。電影觀眾都耳熟能詳。
當年號稱“遠東第一俱樂部”的大世界,是1917年開業的,距今已將近100年。這是一個刻意匯集西方古典建筑風格的游樂中心,構成“十里洋場”的樞紐部分,這是無數有關上海灘的年代劇、警匪片和黑幫劇的橋段和經典所在。沒有多久,爵士樂在它的西外中內的炫目舞廳中,便繞梁三日地、不知肉味地徘徊回蕩起來。它在聲光電中,集演出、娛樂、觀賞、競技等為一體,這似乎構成了爵士樂演奏的室內娛樂文化環境。可以說,爵士樂在中國出現之初,就帶有濃厚的海派文化色彩。
要說爵士樂,其實也不是那么悠久古老。即使從它的故鄉美國南部港口城市新奧爾良的誕生開始算,也就是大約120年左右的歷史。要是從1917年第一張爵士樂唱片算起,則100年還不到。100年,對于幾千年的中國歷史而言十分短暫,但是對于美利堅歷史,對于現代意義上的流行文化或大眾文化來說,尤其是對于爵士樂等流行音樂來說,已經十分悠久了。在當今世界范圍中最為流行的幾種音樂中,爵士樂算是比較悠久的了。100年,算是美國流行音樂比較早期的一個時間概念。對于來自西方和日本等國家的“舶來品”的中國流行音樂來說,更是如此。作為美國的民間音樂,爵士樂從美利堅出發,很快蔓延到歐洲乃至世界各國。
我們回首爵士樂在中國的興盛演變,要說比美國的爵士樂歷史也少不了多少年,但是中國的爵士樂的音樂文化高度,相比之下卻十分有限。有限到什么程度呢?“無與倫比”。不可同日而語。
當然,即使是中國爵士樂黃金時期的發展階段,爵士樂也只是對中國流行音樂發生一定橫移的、模仿的影響而已。換句話說,沒有什么流行音樂和大眾文化的創新力、創造力的發生。其深層原因,就是缺少深厚的文化根基和音樂土壤。具體分析,恐怕要從中國近現代的經濟和文化的城市環境、作為新興都市市民大眾的實際生活形態中去探究追問,從中國文化和大眾文化的歷史根源當中去尋找淵源,還要從現代大眾文化的接受主體即中國有關階層的基本特點去發現。
在半殖民地的上海,文化經濟情況特殊些,但爵士樂的生存容易,發展卻難。當美利堅的民間音樂轉化成爵士樂之后,它包含著多種音樂要素和成分,特別是拉格泰姆和民間藍調,構成了早期爵士樂的音樂文化之根,也塑造了爵士樂的基本文化形象及其魅力。要說它的“根”,也還是有多元文化的淵源。比如民間藍調的早期文化內涵就包括了歐洲教堂音樂、美國黑人小提琴和班卓傳統音樂,同時融合非洲吟唱和美國黑人勞動號子。它特別喜歡和講究即興表現,以具有搖擺特點的Sh“ff1“節奏為基礎,結合了拉美動感音樂風格、非洲黑人文化和歐洲傳統音樂文化。特別是融合了非洲音樂元素,如藍調布魯斯(B1“““)、靈歌(SP“iι““1)、拉格泰姆(R“gιi““),使它迸發出靈動的民族音樂活力,搖蕩的節奏,變幻的和聲色彩,憂郁的迷離,充滿激情的即興演奏,使它迅速流傳到世界各地,30年代末的百樂門等夜總會,幾乎突然就開始了爵士樂表演的歷史。還有,爵士樂是一塊巨大的分裂的文化海綿,在演變中,需要不斷吸收時代精神、各種文化養分和異質因素。所以在美國,它能形成無數流派和群體。在上海,或者是在中國,這樣的多元的政治經濟文化條件和環境十分有限,歷史文化之根又極端淺顯,這樣,它的自由流行和爆炸式發展演變的空間,自然也就極其有限。近百年來,爵士樂在中國此起彼伏地、斷斷續續地流行,至今仍未蔚為壯觀,但是其影響依然十分廣泛和深遠。爵士樂,基本可作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