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巷尾。寰宇國中。當人們議論起眼下的社會風氣,似乎都會喟嘆一聲,用上“世風日下”的字眼——確然,也許是資訊發達的緣故,我們總時不時地就能聽到一些令人發指的個案,比如造假;比如給糧食蔬菜施劇毒農藥;比如見死不救,見倒不扶;比如干群關系對立,醫患矛盾緊張,警民心理對峙,師生缺乏信任……一時間,中國人困惑了:我們民族幾千年誠實守信、敬老愛幼的優秀傳統哪里去了?我們民族眾多扶危濟困、助人為樂的好人哪里去了?
中華好人難道真的越來越稀少了?
中國好事難道真的少有人肯做了?
不然!且請將你的眼光穿越中華大地,落在江蘇省沛縣那片熱土上——
漢高祖劉邦故里沛縣,近年喊出了“好人沛縣”的口號。走在沛縣的縣城鄉村,到處皆可看到“好人×××”的大幅彩照,皆可看到“好人光榮榜”的好人群像,皆可看到好人好事的宣傳欄窗,皆可看到家家戶戶爭夸好人,爭做好人的熱氣騰騰的景象……
這一切,或可說是源于82歲的張鳳英奶奶被評為“中華好人”的那一刻:從60多歲到80多歲的20多年間,她獨自贍養老婆婆,一直侍伺老人到106歲上安然離開人世。沛縣領導人敏感地抓住了這個典型,在全縣掀起了“做好人,當好官”的大規模群眾活動。政府班子,機關單位,掛出了“誠信+孝道+善舉=好人”的口號,使老百姓都能聽得懂、易學到做到;醫院學校,服務窗口,推行了敬業公仆與做好事、當好官相結合的工作方法,待百姓如親人;田間地頭,村鎮家庭,實行了定期民主推薦好人、表揚與獎勵相結合的制度,讓好人不受委屈,能得好報……
幾年間,沛縣涌現出的好人越來越多,爭做好事的社會風氣蔚然燦然:大街上,一人摔倒了,眾人皆來扶;醫院里,醫生和藹可親,病人自覺維護醫療秩序;服務窗口,辦事員主動為群眾排憂解難,雪中送炭;光榮院、養老院、助殘院里,服務人員不辭辛勞,像兒女和兄弟姐妹一樣照顧著鰥寡孤獨,使他們和正常人一樣活得有尊嚴;學校、幼兒園里,老師掏心窩子地教,學生如饑似渴地學……由此,人們臉上的笑容明顯增加了,幸福感明顯增強了,社會正能量明顯上升了,連犯罪率也大幅度下降了,帶動起全縣各項工作蒸蒸日上,似乎連天空也蔚藍了許多!
說起這些,沛縣縣委書記馮興振欣慰極了。他說,過去沛縣也不是這樣天清地明的,那時也是社會風氣不正,道德水準滑坡,人們的心里像長了草,吵架、貪腐、犯罪時有發生,似乎到處都亂糟糟的。正是有感于此,縣委才抓住張鳳英奶奶的典型,試著在全縣展開了“沛縣好人”活動,誰知,竟取得了一連串大大超出我們預想的成效……
好哇,讓我們由衷地為沛縣的成功喝彩。其實,對于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來說,中華文化輝煌燦爛,其優秀正能量的部分,一直占據著人民傳統意識的絕對主潮。比如“尊敬師長,孝敬父母、友愛鄰里,奉獻社會”等一系列優秀理念,從小就通過《三字經》、《幼學瓊林》等灌輸給了我們的孩子。因而在中國老百姓心目中,好與壞,清與濁,正與邪,忠與奸,凡事萬物,都是有著十分清楚的是非標準的。也正是這些根植于老百姓心底深處的道德觀念,維系著我們社會的和諧與安定,前進與進步。
中國老百姓常愛說一句話:“正風正氣樹立不起來,歪風邪氣就會增長。”反之亦然,在一個處處堂堂正氣的社會環境中,毒草和霉菌也就無滋生的土壤。曙光應該就在這里——你把千百萬人民心中的真善美激發出來,給予詩歌、給予散文、給予贊美,再給予扶助、給予保護、給予彰揚,讓社會正能量始終處于挺胸抬頭、揚眉吐氣、光華四射的引領位置上,則榜樣的力量無窮;則誠信、孝道、清正、廉潔、寬容、正直、善良、勇敢、自尊、友愛等民族優秀傳統紛紛來歸;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會理想不難實現;則助人好事風起云涌;則中華好人浩浩蕩蕩;則平等、博愛、公平、正義、惠風和暢、政通人和的安寧盛世不遠矣!
人生一世,常苦其短,誰不愿在這有限的生命里做個人人敬重、人人愛戴的好人呢?中國老百姓中深蘊著好人情結,神州大地上深蘊著好人土壤,問題是我們要積極行動起來,人人挺身而出,踐行和推進“好人文化”,而不要老是停留在嘆氣和指責中不思進取。風可以把蠟燭吹滅,也可以把篝火吹旺,“逆境是達到真理的一條通路”(拜倫語),積極進取乃人類前行的永遠寶典。
(作者為本報領銜編輯、《光明文化周末·文薈》統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