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一個普遍的現象,許多年輕人在工作中不快樂。他們生活中也會有快樂,但這種快樂和工作卻是分開的。那么工作與快樂又是什么關系呢?從人性來說,人是精神性的存在,精神能力的發展和實現應該是快樂最重要的源泉,做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在這個過程中感覺到自己的能力在成長,自己的生命價值得到了實現,這是人生的莫大快樂。工作的快樂遠勝于娛樂的快樂,人之為人的快樂很大一部分是在工作中感受到的。藝術家就是這樣,創作本身是最大的快樂。當然,只有真正喜歡這個工作,工作才會成為快樂,僅僅為謀生而做的工作是不快樂的。比如說我的工作是寫作,但是如果我只把寫作當作一種謀生手段,從寫作本身中感受不到快樂,也不可能創作出好的作品。每一個人在世界上都應該有這樣一件事情,你真正喜歡它,做這件事情本身就是享受,這是幸福感的一個重要來源。
有的青年人說,他是為生計所迫做現在這份工作的,所以不快樂。這不可悲,可悲的是世界上根本就沒有一份能夠讓你快樂的工作,不是說你找不到,而是你根本就沒有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你沒有了快樂工作的能力,這才是最可悲的。前幾年有一個機構做過調查,調查青年人的就業意向,有很多指標,絕大多數人放在首位的就是薪金,薪金高、薪金穩定的職業最受追捧。所以,這些年公務員的報考人數連年攀升,因為它是份能確保生存無憂的“鐵飯碗”。人與工作相互對視的時候,在各自的眼中,多有待遇、薪金、利益的外在標準,少有興趣、能力、理想的內在標準。
為什么許多人沒有了自己真正的興趣,沒有了快樂工作的能力?我認為問題主要出在價值觀上。不求優秀,只求成功,而成功又只是用外在標準衡量,結果怎么能讓人感到快樂呢?即便成功了也只是薪金、利益帶來的膚淺的快樂,工作本身仍然是不快樂的。
要具備快樂工作的能力,學生時代非常重要。現在的應試教育體制把學習變成了一件很不快樂的事情,功利化的教育目標又只求應試和謀生的成功,不求素質的真正優秀。正因為如此,大量的畢業生走上社會以后沒有快樂工作的能力,沒有自己的目標,在職場上痛苦掙扎,茫然無助。教育給學生的自由空間的確非常小。我經常鼓勵學生的一句話是:向教育爭自由,做學習的主人。
一個人在世界上生活,一定要有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一定要有自己的真興趣和真本事,這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源泉。你有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不管是作為專業還是業余愛好,你若能鉆研進去,并且樂在其中,把它做到你所能做到的最好的程度,你的心情一定是快樂的,你的生活必然是充實的,你在這個世界上就有了一個家園,這個家園是外界的一般風雨所摧毀不了的。
現在的青年人面臨很大的生存壓力,走上社會以后,往往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很無奈,不得不為了謀生而工作,去做自己不感興趣的事。回歸現實的社會,這也許是沒有辦法的,只能去忍受。我想強調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保持清醒很重要,人生的路還長,要時刻提醒自己把被迫的謀生與主動的興趣分開,即便在這份為了謀生的工作中,依然可以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那一部分。我相信,只要這樣,你就會在你感興趣的那個領域里越來越優秀,機會也就會越來越向你靠近。總有一天,你能夠把你的愛好變成你的職業,把事業和職業統一起來。
周國平 著名詩人、哲學家。曾著有紀實文學《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學術著作《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銷量均突破十萬。另有《守望的距離》等散文集,以及《悲劇的誕生》《偶像的黃昏》等多部譯著。部分作品被譯成多國文字。
□點評
周國平常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講述人生大道理。這篇《快樂工作的能力》告誡年輕的朋友們,工作是美麗的,快樂的工作是人生一種享受。
多年來周國平除了哲學著作和翻譯外,還創作了大量的散文隨筆類作品,產生了廣泛的文化與社會影響。周國平的散文隨筆作品常用近人的文學形式談論深邃的哲學命題,諸如生命的意義、死亡、性與愛、自我、靈魂與超越等。散文長于用文學的形式談哲學,重視關照心靈的歷程與磨難,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淺出,平易之中多見理趣。充滿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學的美麗,融理性和品質于一體,筆調清新自然,意義深刻。
——蕭立軍 《中國作家》雜志社副主編、中國法學會法制文學研究會副會長